對不如法僧眾的厭離
晉美彭措法王教言
索達吉堪布 口譯
以上只是大概宣說了我對當下世界的厭離之心,因為生逢末法時代的人們,如果不接受佛陀的教言,他們的行為方式便只能像如上所述的那樣,令任何一個正信佛教徒都難過而悲傷。這樣的話,人們的厭離心當然就會自然而然地生起。
其實不僅僅是普通世人的行為讓人看不到佛法的希望,就連僧團內部的人也往往心行不善。如若廣述他們的行為,我想大眾也會與我一樣,更對這個人世生起不可遏制的厭離心。
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不法之徒,他們無惡不作、劣跡斑斑,我對此自然深惡痛絕。不過有時我又覺得這一切也還情有可原,因為這些人從來就沒有福德資糧與機會去修習善法,因而根本也就不可能懂得取舍善惡。這樣的話,造下罪業當然也就是必然的了。而某些出家人的行為不能合乎教規,這就令人不可原諒了。因為他們畢竟學習過真正的佛法,也通曉戒律,故而一旦破戒就純屬明知故犯。但我恰恰多次看到他們那令人大失所望的舉動,這就讓我不由得生起厭煩之心。
這些所謂趨入解脫大道的人,是多麼可憐、可鄙,正是他們自己的醜惡行徑,才使佛法進入末法時期,並且破壞了佛教在世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。對此,我無法不生起厭煩之心。以下我要敘述的內容就與此相關,希望大家能夠認真諦聽。
究竟安樂的根本—釋迦牟尼佛的教法,現今在人間弘揚已接近的尾聲了,此刻正是正法隱沒前最為危險的時期。正如古德世親論師所言—世尊已入滅,無數高僧大德也相繼圓寂,不尊重佛法的曲解者(分別尋伺者)開始摧毀佛陀教法,真正具足菩提心的人可謂鳳毛麟角!
賢劫千佛將要示現成佛的地方—印度的金剛座,其所在地的菩提迦耶和附近的大城市,當初,佛法之興盛猶如日上中天。但如今也無可奈何地歸於覺寂,人們再也無法見到昔日那種輝煌的景象。至於釋尊降生、苦修、成道乃至傳法的諸多聖地,也已面目全非。
譬如釋迦牟尼佛居住了二十四年的舍衛城,當年曾是古印度一座繁華的大都市,現在卻連一間佛堂也沒有留下,僅僅剩下僧眾寮房、比丘尼經堂等幾處遺址。此外,佛陀涅磐處如今也只遺留下一個小土堆,涅磐像也是由泰國與日本的信眾日後所造。而在世尊曾講經說法的王舍誠、廣嚴城、靈鷲山,現在我們已根本無法再尋找到佛法的蹤跡。至於那些眾多天人居住過的地方,如今也大多變成一堆堆黃土,許多佛陀轉法輪處的佛塔也不復存在。
歷史上,印度以金剛座為主的無數聖地曾慘遭外道蹂躪,許多地方至今仍被他們佔據,情形十分可悲。在古代,異教徒如盜匪一般的軍隊,曾計劃摧毀金剛座的全部佛塔(佛陀圓寂後不久,由阿育王在此建造,龍猛菩薩又於其上加造。),並砍倒佛陀成道於其下的菩提樹。幸而有內道居士將菩提樹的樹枝暫時轉移到斯里蘭卡,又將佛塔將埋洞中,這才勉強躲過劫難。
本來,作為釋迦牟尼佛教法的發祥地,以及古往今來無數高僧大德弘揚佛法的道場,印度的佛教應當極為興盛才對。但諸法無常,世間的一切往往事與願違,如今那里真可謂物是人非。目睹此情此景,不由得令人唏噓感嘆,心中生起無限悲涼!
不過,與其要在外道身上找原因,還不如反觀自己。回過身來,我們就會發現,末法時代的種種征相,其實更多的還是體現在出家人身上。例如有些形象上的出家人,打著大活佛、大阿闍黎、大和尚的旗號,但他們自詡的標準,不是來自以佛法修證層次為宗旨的判斷,反而膚淺地認為只要擁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就能成為高僧大德。在他們心目中,甚至嗓音悅耳也成了當法師的資本。這些人從不聞思修行,也不具備些許功德,有的甚至連最基本的佛教常識也弄不清楚,常常表演一些將五方佛誤認成“可憐如來”等的笑話。他們的行持在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時,又不免讓我們為佛教的前途黯然神傷。他們這些人,僅僅是身穿了一身出家衣服而已,根本就不擁有與
之相應的智慧。
然而,越無知的人卻往往越加傲慢,當他們有幸見到真正的高僧大德時,非但一絲恭敬之心也不能生起,還狂妄無禮、目中無人。這些人表面上削發為僧,似乎舍棄了塵世音的小家,實際上卻在建立和維護另一個更大的名利之家。他們的心念仍舊覺湎在世俗的事物當中而不能自拔。看到這種迷亂的現象,我也不禁生起了厭煩之心。
其實據佛經記載,早在迦葉佛時代,就在一個人的夢中曾出現過一頭大象,它的身軀已經飛出窗外,尾巴卻遲遲不肯出來。這個故事暗示著釋迦佛教法的末期,出家人雖然身體出家,心中卻仍然保留著從事世間八法的願望。
無垢光尊者就不無遺憾地指出過:如今真正具足法相的善知識可謂少而又少,如理如法的行為反倒成為眾矢之的。很多寺院已類似於在家人的社區,與喧囂的鬧市毫無區別。作為佛教的道場,寺廟卻不具備聞思修行的條件,這樣的寺廟中安住的“法師們”,既無弘法利生的事業可言,也不護持清淨戒律,我們對此都應當生起厭離。
同時,有些未破戒的比丘也僅僅流於形象上的護持淨戒。他們雖然天天在積累資糧,而內心里卻仍幻想得到今生的名聞利養。這種人也不可能存在解脫的機會。還有一些人本來就沒有好好修持,卻自以為行持如法,特別喜歡在他們面前吹噓自己的善妙功德。看到這些人,我也只能心生厭煩。
對比他們,我便更加欽佩和仰慕我的根本上師托噶如意寶,我認為他老人家才真正具有大德風範。以常人觀點來看,他的財富不可謂不豐厚圓滿,但他本人卻一生過著清貧的生活---日常生活異常檢樸,有時候甚至到了缺乏食物的地步。但即便這樣,托噶如意寶也從不輕易享用他們的供養,而是像普通僧人那樣參加誦經,以獲得其中所應分得的一份財物。如果僅僅從表面上看,他老人家的一生可說是非常平凡,幾乎沒有做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情。然而,其不凡之處也正在此---這正所謂寓偉大於平凡之間。托噶如意寶就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,向世人展現了他嚴謹的作風和高超的境界。但你千萬別以為托噶如意寶是一個吝嗇之人,在對諸佛菩薩的供養方面,他從不吝惜。僅以供類為例,在他一生中,平均每天供的燈就多達五百余盞!
但如今的一些所謂的高僧大德們,則不會這樣行事了。他們哪怕只做了一點點善行,也會想方設法加以鼓吹,借機提高自己在世間的聲譽。例如有人剛剛修建了一座佛塔,便對其又是拍照又是錄像,隨後就手捧照片跑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去大搞宣傳。他會逢人就說:“大家快來看看哪,這是我一人建造的佛塔呀!”有的人甚至還會借機化緣,以便中飽私囊。針對這種悖離古訓的做法,無垢光尊者在《三十忠告論》中也傳講了一些教言。
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一些人,他們雖然脫離了塵世中的家庭,卻仍然在寂靜之處積累財富。也有人自以為戒律清淨,其實只執著於依食住行等細微處,對更加重要的方面卻滿不在乎。他們偷盜、邪淫乃至殺害眾生,對待因果毫無正信,僅僅具備嚴持戒律的假面罷了。每當面對那些不懂道理的比丘,我都禁不住會生起厭煩之心。
那些自以為已經遠離紅塵,卻不懂得取舍因果、從不聞思修行的人,肯定無法得到戒定慧三學的功德,他們還會由此而五毒熾盛,經常處於迷亂散漫的狀態。更有甚者,個別僧人連四根本戒也沒有聽說過,但當別人問起時,卻大言不慚地說:四根本,我不知道,有個三根本可能是上師再加護法神吧!如果一個人出家修持淨戒,卻連一點佛法方面的智慧也沒有得到,這就猶如天鵝在水中嬉戲,羽毛卻沒有沾上一滴水,實在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。
還有人一旦皈依佛門,便認為自己已經趨入了佛道。其實他既不具備正知正見,也不具備出世間的智慧和廣大的慈悲心,只是獲得了表現上的身份而已。這樣的人,甚至對上師三寶的信心都不堅定。每當見到這種自欺欺人的佛教徒,我都會生起強烈的厭煩心。
而我們學院中的一些堪布、活佛(色達喇榮佛學院),在智慧、慈悲、戒律等方面都可謂出類拔萃、堪為人天楷模,無論就品格修養還是出世間的成就而言,他們都非常優秀,這在整個南贍部洲也希有難得。然而他們一旦到了其他地方,卻根本得不到應有的尊重。以前,我也曾安排一些德才兼備的大堪布前往藏地各大寺院。但這些寺院中的僧人們對他們卻並不重視,致使這些大堪布、大活佛連一般寺院中方丈的地位也無法獲得。現在的世人就是這樣愚蠢,他們不懂得敬重那些具有智慧而又戒律清淨的善知識,卻對虛偽狡詐之徒倍加信任,這種現象令人非常遺憾而痛心。正如至尊米拉日巴對日瓊巴開示的那樣:“在藏地,智者不會受到恭敬,愚者卻倍受擁戴﹔了義的佛法不會受到重視,對不了義的法門卻備加奉行。所以,你應當努力追隨智者和真正的善知識,支尋求了義的法要。”如今,這樣的教誨對我們依然有效。
我還看到某些“金剛上師”並不悲憫攝受精進修行的弟子,反而貪婪地籠絡那些只知以錢財供養的追隨者。他們也從不善待稟性正直的人,只對虛偽狡詐之徒異常寵愛。如此覺溺於世間八法的“金剛上師”,讓人怎能看到正法弘傳的希望?
另外,現在還存在著以下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現象:對於生活清貪的智者,大家不僅不懂得尊重,反而嗤這以鼻、不屑一顧。而對於擁有財富的人,哪怕其頭腦愚鈍無比,有些人也會追隨著擁戴他們。有些活佛並不具備清淨的戒律、深邃的智慧和廣大的功德,僅僅因為他們擁有一點點財富,便立刻受到大家的敬仰,似乎錢財成了衡量他們價值的唯一標準。而此前的某些地位卑下者,一但其地位發生變化,或得到大筆財產,大家也隨即見風使舵,對他奴顏婢膝、交口稱贊起來!在這個末法時代,世人對智者不生恭敬,對愚者卻阿諛奉迎,看到這些可恥的行為,我當然要生起強烈的厭煩心。
世界上那些以各種因緣而富有的修行人,頭腦里往往被慳吝的思想所佔據。他們非但舍不得利用財物於有益社會人生與佛法利益之方面,更不會對貧苦者進行布施。正如龍猛菩薩所指出的那樣:“如果一個人既不享受也不布施,財富反而會成為痛苦的源頭。”當這些人臨近命終之時,恐怕將身無所剩,只能以惡業隨身了。每當看到這些守財奴般的出家人的行為,我也只能對之生起厭煩之心。
可以想象,在這些人短暫的一生中,從早到晚都在辛苦忙碌,不停地積累著財富。如此沉浸於貪欲的游戲中,將日甚一日地遠離真正的快樂。華智仁波切曾經說過:“擁有一條茶葉肯定會擁有一條茶葉的痛苦,得到一匹馬的同時,自然也得到了一匹馬的煩惱。”他在《大圓滿前行引導文》中還指出:“擁有百數以上羊只的主人,必將墮入一次地獄。”因為得牧場中的犛牛、山羊若造下罪業,其主人也會得到相應的果報。其實,一個人的快樂程度與他所擁有的財富之間,並不存在任何必然而直接的因果關系,作為修行人,我想我們都應該明白這個道理。可是,在如今這個迷亂的年代,卻總有一些所謂的修行人沉迷在世間法當中,行為與普通在家人迥然無異。我對此無法不生起強烈的厭煩心。
要知道,以上我所指出的種種過患,可謂滿目皆是、令人觸目驚心,縱使歷經數劫也不能完全道盡。目睹了不如法的出家人的這些行為,我們更應該遠遠避開這些相似的出家眾,前行寂靜的處所,去精進修持勝妙的佛法。
前面我曾經講過,有一些在家人並未聽聞過佛法,也從來沒有修學過戒律,因此,在日常生活中不知取舍因果,也還情有可原。但有些人明明在善知識面前聽受過這些道理,卻不能身體力行,還要終日散漫放逸,這的確讓人心生厭煩。假若一個人不能認真地守持戒律,並且明知故犯,其過失會較通常不知而犯者更大。相反,如果造下惡業之後,心中能生起強烈的懺悔之心,則過患也會相應減小。因此,當我們理解了佛法中因果不虛的道理後,當力爭不造新惡業,且厲力懺悔已作的惡業,只有這樣,才能真正地趨入菩提大道,走向解脫。
然而,如今世人的許多行為卻實在是荒唐可笑,令人難以接受。有些人道貌岸然地講經說法,其實他們的自相續根本沒有得到調伏。不僅如此,他們還會通過各種方法毀壞他人的相續,對別人造成極大損害。有些人雖然也懂得一些因果法則,卻經常享受世間五欲,五毒煩惱異常深重,他們喜好殺生、邪淫、絞盡腦汁欺誑他人。而當自己有了過失時,便想方設法瞞天過海﹔如若別人犯下錯誤,則竭盡譏諷嘲笑之能事。他們的言語和行為,與佛法的教義背道而馳,只能為眾生帶來煩惱,每當見到這樣的修行者,我都會生起強烈的厭煩心。
我們還會時常踫到這樣的一些“金剛道友”:他們於佛法和有意義的事物漠不關心,卻特別擅長挑撥離間等小動作。一旦見到別人享受安樂就會妒火中燒,卻從不知隨喜眾生的功德,真乃一群無慚不愧、極不可靠之流。他們自己沒有能力成辦任何事業,卻對他人要求極高﹔有求於人時便慈顏上向,事情過後則形同陌路。這種人的品格極不沉穩,性情也游移不定,品行賢善的人都不應與之交往,否則只會近墨者黑,使自己也於不知不覺中隨順起他而招致墮落。故而,當我一看到這樣的小人,立即就會生起強烈的厭煩心。
還有些人自以為精通顯密教法,大言不慚地吹噓自己已通達三藏。但只要仔細觀察,就會發現其相續中根本不具備慈悲心,嫉妒心與嗔心卻像烈火一般熾盛。這些人雖然心高氣傲、好為人師,但如果以《佛子行》的要求同他的行為兩相對照,就會發現,他連其中一條都難以做到,更談不上以自己的安樂交換他人痛苦,或者縱遇命難也不殺害眾生等境界了。這種人還極易被嫉妒的火焰灼傷,每當見到別人擁有廣博的學識、誘人的財富及崇高的地位,就會嫉火中燒,痛楚難忍,就如同某些女人見到其他女人容貌出眾,就會感到氣憤和沮喪那樣。他們其實並不是名副其實的修行人,每當見到這些人,我也不由得會生起厭煩之心。
還有些高傲自大、不知天高地厚這人,對佛教義理的認識本來就存在著很多漏洞,但他們反而認為自己是持藏法師(精通經律論三藏)。其實他真正是孤陋寡聞,根本不清楚自宗與他宗觀點的同異之處。這樣,即便是當他在造論講法之時引用了一些教證,其中也難免會攙雜進自己的大量邪見、分別念。另有一些人尚且不能理解佛經的甚深意趣和高僧大德言辭的密意,就貿然提出質疑,乃至前往辯論,如此一來則很可能造下極大罪業。例如,當年薩迦班智達曾在其所著的一個論典當中,提出並不存在舍利子的觀點。他說即使是高僧大德,圓寂後也根本不會有舍利出現。但是當他本人圓寂之後,其遺骨上卻出現了很多佛---即舍利子。智慧淺薄的人肯定會由此斷定他所造論點有誤,其實作為凡夫,我們又怎麼能理解聖者的密意呢?
作為業障深重的薄地凡夫,我們幾乎無法領會聖者教言的究竟涵義,但是,我們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去努力接近聖者的智慧。因此,寧瑪派弟子應當重視全知無垢光尊者和麥彭仁波切的殊勝開示,這才是我們努力的方向。與此同時,我們也不能因此便認為只有自宗的觀點才是唯一正確的,其它各宗觀點通通存在瑕疵。這是因為高僧大德的密意深不可測,他們為了適應不同根器的眾生,往往從各種角度方便詮釋佛法義理。如今,的確有一些人在沒有真正理解無垢光尊者教言的前提下,便盲目指責尊者的開示過於平淡,並不過人之處﹔另外一些人則在看也沒有看過的前提下就人雲亦雲,隨聲附和。我們真應當悲愍這些眾生,他們或者自以為是,驕慢自傲 ﹔或者放棄自己的頭腦,盲從他人,其行為是多麼的愚蠢無知。具有正信之輩則應通過各種不同的學習、思考方式,去盡量理解這些教言,久而久之,自己頭腦中就會形成一個較為清晰的輪廓,才會真正認識到無垢光尊者無論是著述還是生平,所言所行全都符合佛陀教義。同樣的道理,對於麥彭仁波切無與倫比的智慧,我們凡夫也不可妄加揣測。他是一位真正的大成就者,在他圓寂之後,其舍利子當中的一顆幻變為文殊大威德金剛像,這在有關資料中有明確記載。像麥彭仁波切這樣的金剛上師,無疑是得地菩薩再入娑婆,以其悲心願力再來度化眾生。我這一生中,隨身隨時帶有兩位大師的舍利,一位是全知麥彭仁波切的,另一位則是列繞朗巴大師的,我堅信他們都已證取了最高境界。
說到這里,我又想起了幾則關於無垢光尊者的小故事。在尊者所處的年代,一些有無智慧之徒在看到尊者表面的行持後,就妄加議論說,尊者不能隨順他人、和合上下﹔另外,生活也一貪如洗﹔還有就是居無定所,故而常對眾生及輪回生起厭離之意。事實真如他們所說的那樣嗎?從一個更深、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尊者的這些所謂“缺點”,則它們全都反映了尊者真正的悲智之處。他不隨順世人的原因是:與他同時代的那些世人當中,充斥著很多無恥之徒,他們虛偽而又狡詐。如若隨順這樣的眾生,那豈不是在隨順他們的惡業?臨終時必定會追悔莫及、速墮惡趣。
而關於尊者的生活貧困問題,更可見出世人的愚昧與短視:眾生被輪回的繩索緊緊捆綁,究其原因皆是因無明而起的貪執。特別是凡夫的種種痛苦,大多擺脫不了錢財的干系。永無魘足地追求財富,會使一個人的貪心不斷增長,並最終成為惡趣之因。然而可笑可悲的卻是,黑白顛倒的末法時代,像尊者所過的那種無貪無欲的清貧生活,反倒成為了他的過失,還要遭到世人的攻擊,這真是天大的笑話。
至於對尊者的最後一個曲解,倒是恰恰可以呼應現今人們的種種心態。當人們對世間八法無有任何厭離,只是一味沉溺其中,那麼他們何來機會去脫離這輪回的火海?尊者正是因經常觀修無常才斷除了對現實的貪執。我們也只有依此才能日益淡漠對於世間的貪念,內心也才能生起迫切而無偽的出離心。
對於尊者這樣的修證境界,凡夫有幾人能了知呢?但他們那滔滔不絕謗法、謗聖的口卻似乎永遠也不會停息。
一般來講,其有智慧的人可以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言行獲悉其修證境界,普通人則以觀察其圓寂時的瑞相或靈骨舍利,推知他的成就。無論如休,當我們了解了某位上師的生平事跡,或者確認了他的修證之後,都會對之產生無上信心,絕難退轉。所以,不論愚痴之徒和不懷好意的人對麥彭仁波切如何誹謗,我也決不會就此退失對他老人家一絲一毫的信心。不管怎樣,通過這些寧瑪巴的大成就者、歷代傳承上師的示現,我們對自己的宗派以及祖師一定要生起定解,這一點對每一個寧瑪巴的修行人來說都至關重要。
無垢光尊者曾指出過,作為一名真正的修行者,必須通達佛法教義、廣聞博學、具有甚深的智慧。不光只他一人如此宣說,阿底峽尊者和宗喀巴大師也曾這樣提倡過。而一個人若真要達到這種程序,則必須吃透三藏。不惟如此,他還需要把大乘、小乘,以及各個宗派的經典、論典,都視為無比殊勝的教言來加以學習。只有這樣,他的所見所聞才能夠圓滿無礙。否則,一個人的頭腦肯定會被狹隘偏見無情遮蔽,並進而生起傲慢之心。比如有的修行人,竟然說什麼蓮花生大士的開示不正確,或者某某大成就者所造的儀軌不合理等等。作為一句薄地凡夫,你有什麼資格對蓮師等大成就者橫加指責呢?每當見到這樣的人,我都忍不住會心生厭煩。
目前,還有些人自以為能寫出殊勝的論典,其實他對所造論典必須依據的經典一竅不通,這樣造出的所謂論典本身能具備什麼教證、理證呢?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其實只不過是為了追求世間名譽而已。這種急功近利的行為真可謂膽大妄為、厚顏無恥。如果真要造論,那它的前提必須是精通經典,比如要成就一部戒律方面的論典,則至少要精通與戒律相關的律藏內容才可動筆,否則就無異於欺世盜名、害人害己。
還有人尚且不能通達三轉法輪之密意,便自詡是名聞遐邇的上師。其實,作為真正具有智慧的佛教徒,必須了解第一轉四諦法輪、第二轉無相法輪,以及第三轉分別法輪的究竟涵義,並進而洞悉每一轉法輪的了義、不了義的差別。當年宗喀巴大師曾特意撰寫《辨了義不了義論》,其中對了義與不了義的佛教教理闡述得十分清晰。相反,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,縱使洋洋灑灑,下筆千言,也會漏洞百出,錯解佛意。
在這方面,我本人也寫過諸如《直指心性》等大圓滿竅訣方面的論典。不過,我一直認為,就我自己的修證而言,可謂並不具備選論的法相與資格。我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借此同麥彭仁波切的金剛語句締結法緣,於自相續中播植善根,並非要籍此僭越前輩。雖然我在此前也向大家傳授過大圓滿的諸多修法,但這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。認真聽受前輩高僧大德所遺留下來的金剛句,並按照他們的指導具體加以行持,這才是我們修行者真正應該作的。
在眾多的出家僧眾中,有許多是屬於不能如理如法聞思修行的可憐人。這種人又可以分為兩種:一種是對佛經、論典只知其文不解其義﹔另一種人雖則已了解了佛法的奧義,但卻不能按照要求如理行持。例如有人雖擅長講解小乘經典,但其本人卻連別解脫戒所特別強調的出離心都不具備,這樣一來,對經典的詮釋又能帶給本人什麼樣的實際意義呢?就大乘行者而言,若自相續中沒有具足菩提心與空性正見,即使將中觀和《入行論》講得天花亂墜,也只能是一紙空談。同樣的道理,密乘當中等淨無二的見解至關重要,如果頭腦中對此不求甚解,僅僅借助語言傳講眾多的金剛乘法要,最終也是徒勞無益。因此,如果不具備相應的智慧,自相續與佛法的關系就如同空谷回音,講得再多也只能是鸚鵡學舌、照貓畫虎。
如果從究竟意義的角度來講,無論顯宗、密宗,所有教法都能夠融通無礙﹔藏傳佛教中的四大體系的見修行果也同樣殊勝而圓滿。當然,我們寧瑪巴自宗的大圓滿所攝諸法,肯定也能將修行人帶往最終的解脫境地。
目前還有這樣的一類人,他們從未依止過任何上師,也沒有經過實際修持,但卻敢公然向他人兜售“佛法”。這就如同自己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,閉上眼楮胡亂摸索,卻還要別有用心地“引導”他人一樣。如今,這種貌似大德的法師已充斥世間,他們自欺欺人,信口開河,並將無數信眾引向歧途。
還有,作為一句虔誠的信徒,我發現現代人對佛陀的真實教義從不給予重視與大力護持。相反,當他們在進行講、辯、著的同時,他們最珍愛的只是自己的分別念,幾乎從來不以傳承上師的言教作為依據。
本來輪涅所攝的一切諸法,都是自性清淨並且遠離一切有無是非的大空性。而佛陀所傳講的,實際上也並未偏墮、傾向於任何一方,具緣、具信之士均可擇一相應法門直下修習。故而,無論內道任何派別,都應秉承佛陀之言教,不可畫地為牢,執著某種法要是唯一至上之法要,並由此作出種種自他之分別。修行人亦不應將某位上師執著為專屬自己的上,或因門派之爭拒絕承認及聽受其他大善知識的甚深法門。目前,廣泛地弘揚於雪域藏地的內道體系,無一不符合佛陀教義,它們只是在如何成就暫時與究竟解脫之教理及修證方面,顯現上不盡相同而已。以現有的八大主要教派而言,其創始人均為登地以上的聖者,只因所需調化的對象千差萬,故而顯現的教法才呈種種互異之色。它們針對眾生的不同根器,借種種善巧方便,引導與之相應的眾生趨入菩提大道。例如寧瑪巴祖師蓮花生大士和貝瑪莫扎尊者,均留下眾多如意寶珠般珍貴的修法竅訣。這些竅訣與宗喀巴大師、米拉日巴尊者乃至薩迦班智達等諸聖者所傳教法,其究竟意趣並無不同。
然而,總是有少數人在未了達究竟密義的前提下,便自以為是地執持自宗觀點,毀謗他宗見解,這種狹隘而愚蠢的行為早已背離了菩提大道。還有些人認為自己所修之法,其殊勝處超越所有宗派,只有自己才真正掌握了佛法的全部教義。不過稍具頭腦的人一看便知,他的修法只僅僅類似於沐浴清潔,其實質內涵無論如何也不會超過事部、行部的外續部修法。這些可憐的增上慢者智慧鮮少、淺薄無知,猶如視己法為黃金、他法如糠秕的婆羅門那樣目空一切。其實,佛陀所傳顯密各宗都同樣正確,根本沒有優劣之分。每當我看到這些分別念極其嚴重的“法師”,都會生起厭煩之心。
還有些人沒有經過詳細的觀察、思考,便盲目趣入佛道,這些人一般很難得到真實功德。本來,歷史上諸多聖賢所傳法要均無比殊勝,相互間並無悖謬之處。只不過行者相續有所不同,故而,並非所有法要都能與自己相應。因此,在我們具體接受某種佛法體系之前,必須依靠自己的智慧進行辨別、取舍,謹慎抉擇後方可實際修持。眾所周知,全知無垢光尊者和榮素班智達是寧瑪巴所有傳承體系之無上教主。然而以我本人的因緣來看,我卻對麥彭仁波切教言更具信心。雖然就本質而言,麥彭仁波切教言的殊勝加持力與其他祖師大德並無差別,但因與自己相續能夠時時相應的緣故,我對他老人家便顯得特別執著。每當讀到他老人家所寫的金剛句,我都會立即生起強烈的信心。再如米拉日巴尊者當年曾於克龍陽登座下聞法,上師對他講:“我的大圓滿法是一生成就的大法。晝思維即是晝成就﹔夜思維即是夜成就。”但因米拉日巴心存傲慢的緣故,他的修持並未取得如上驗相。上師於無奈之中,只好向他介紹瑪爾巴羅扎瓦。而當米拉日巴一聽到瑪爾巴上師的名字時,便立即生起說不出的歡喜,以至全身汗毛直豎,淚如泉涌,剎那間就斷盡了心中的所有分別念。後來,他想盡辦法來到瑪爾巴上師的身邊,恆時依止、精進修持,最終取得了大手印的最高成就。因此,當我們在具體接受某種傳承體系之前,一定要審慎觀察此傳承是否對應自己根機。一旦確定了自己的修學法門,便要一門深入下去。真正登堂入室之後,即使是其中的一個偈子,了達了它的內、外、密的密意後也會對自身產生無窮利益。當然,這一切都要求我們在得到法要之後,一定要著手精進修持,方可現出功效。
然而,了生脫死的智慧雖然恆時存在,有些人卻不願舍身求法。他們因貪戀此世人身之種種所謂妙欲享樂,而發願來世再行修學,這種做法實在令人扼腕痛惜!如今,我已將甚深的大圓滿法傾囊傳授,蓮師、貝瑪莫扎、無垢光尊者以及麥彭仁波切等歷供傳承上師的珍貴教言,我也對大家和盤托出,這正是修法的大好時機,萬萬不可借口將修法希望寄托於未來,而當下與這些殊勝法要失之交臂。古人雲:“明日復明日,明日何其多,我生待明日,萬事成蹉跎。”故而我們不要為自己放逸的行為文過飾非﹔也不要以前世造過如山的罪業作為不能證悟之借口﹔更不可妄說什麼今生不具備證悟的條件,留待來世再努力參學吧。我們每個真正的修行人都應當發願:即生一定要證悟大圓滿!
目前還流行著這樣的一種觀點,即認為大圓滿的不共根器在修證達到一定境界之後,就可以放棄一切勤作行為。就究竟密意而言,此乃針對大圓滿的不共所化,亦即一生成就者而宣說的無修之修法。至於其他的一般密宗行人,顯而易見,則並非各個都屬於頓悟根器,這些人就必須依賴精進地行持善法以獲證悟。
同時,世間上居然還存在著這樣的傳言,說什麼聽受大圓滿竅訣之後禁止讀書、誦經,不可以聞思佛法......對此,若是上根利器者,不妨如是行持,但也絕非如傳言所謂什麼“禁止”修持之類。只不過對他們而言,一悟頓休而已。如果其他人也盲目效仿,則必墮深淵,因他們根本不具備頓悟的能力。如果也耽於斷空見,則出離生死定當無期。佛經中也一再指出,依貪嗔痴所生之業即為惡業,不依貪嗔痴所生之業即為善業,只有證悟空性才是斷除三惡業的根本智慧。許多傳承上師花費畢生精力勸誡眾人,在精進修持無上大圓滿的同時,還要行持善法,比如麥彭仁波切在《二規教言論》中就對此多有述及。所以,當我們想真正契入菩提正道,就應當時刻觀察自相續。在沒有得到究竟證悟之前,一定要謹慎取舍善惡,做到黑業、白業了了分明。一般來講,大圓滿行人可借行持善法獲得暫時的人天福報,及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並最終斷除輪回、究竟涅磐。若不行持善,這一切就無異於鏡花水月,所欲之事業永不可能成辦。本來,為獲得一切暫時的安樂,修行者一定要勤行善法﹔若欲獲證涅磐則必須依賴無有勤作的殊勝法門。故而我們應當雙管齊下,在勤行善的同時修持無勤大圓滿,如此一來,不僅解脫的把握較大,也較為安全。因為大圓滿雖屬無勤、無漏之法,但修行人若不具備相當境界的話,貿然斷除一切善行後的處境將會十分危險。因而對於大圓滿的七大希有句,十二金剛大笑之密意,我們每個人都應時常揣摩,細心領會,以便窺得其中堂奧。
還有一些人又墮入另外一個極端:在學法因緣具足的時候,卻又以磕頭、繞塔等勤作的方式去求得證悟。這樣做肯定會有無邊功德,但證悟大圓滿主要依賴的是行者對上師的無比信心,以及內在的精進,而不是單純依靠行為方面的勤作。所以,這種作法仍然帶有對法相的濃厚執著,我們每一個人也應時刻警惕。
如今,我們已有幸值遇了一切諸法的頂乘---無上大圓滿,這是大家多生累劫所積功德的顯現,對此,每個人都應生起無的歡喜心。無垢光尊者也忠告過後人,不要發願將來修學,而應立即著手修證,爭取一生成就。作為大家的上師,我雖不敢自稱已經證悟,或者修行境界高深,但自認為對大圓滿還是有一定的體會和見解的,因此總希望能把自己的修行體會與大家共享,讓大家也能通達它的甚深密意。不過令人遺憾的是,卻總有一些人對此持有偏見,認為我在公眾面前傳講的竅訣不夠殊勝,似乎我有意有所保留。實際上,不論我單獨對一人傳講,還是面對數千之眾,我講的都是一模一樣的甚深教言。除此之外,我不會再有任何隱瞞,故而希望大家一定要珍惜!
但是在這個末法時代,任何人修法也不可能沒有違緣,即便是接近登地的聖者,也會遭受種種困苦和挫折。然而,只要值遇障礙時不退失信心,堅定地祈禱上師三寶,做到不為外境所束縛,那就一定會得到相應的加持和庇護,從而迅速取得成就。
實際上,修行人的內心一旦具足正念,即使外境上有天魔外道的百般會倆也不會被其傷害,魔王波旬當年就曾在佛陀面前親口承認過這一點。從本質而言,天魔外道並不具備從實質上毀壞一個三寶弟子的能力,因而如果我們信念堅定,哪怕僅僅念誦一遍《普賢行願品》,都能遣除它們的無盡損害。以上這些,都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宣說的珍貴教言,作為後學弟子,我們必須相信這些金剛語,因為在這個世界上,只有他老人家才是絕對不虛語、不誑語的真實語者。假如我們對此尚不能生起堅定的信解,甚至還要妄加懷疑,那就只能證明自己的狂妄、愚痴之輩了。
目前有許多修行人一旦在社會上擁有一點點名氣,便會驕橫、自以為是起來。他們會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一貫正確。因而不需要再接受任何人的批評與建議。這些人往往都是一些淺薄無知、名不副實之徒。而他們身邊一些盲目的追隨者,也大多是不辨是非之輩。現代人中的絕大多數都可謂愚昧無知,根本不具備區分智者和愚者的能力,能慧眼識人的實在是寥寥無幾。
在五濁惡世之所以會出現這些現象,完全是因為現在的人根本就不重視出家的內證功德,他們看重的只是一個師父的外表與名聲。日久成習,這些人當然就會失去對他人品質的判斷能力。所以世間人常常被人誤解,或是誤解他們﹔背離僧侶規則的非法之徒,卻常常被認為是無拘無束的證悟者﹔明顯的破戒行為,硬要被人們當作獨特的善巧方便﹔陰險狡詐者被認為具有很高的智慧﹔凶殘暴虐之人非要被當作渾身充滿英雄氣概﹔而惡意中傷他人、搬弄是非者,世人反交口稱贊他能言善辯、口才出眾......
現在的人本身就缺乏聞思修,因而又怎能辨別善惡?
其實,衡量一個出家僧眾的標準只有一個,那就是看他內在的悲與智﹔他有無舍已為天下眾生的悲心,他有無證悟法界實相的智慧。可惜的是,世間人卻總是背離這樣的標準,有意無意地被愚痴之見所左右。每當看到這些,我都會心生厭煩!
這更加讓我想起了無垢光尊者的上師。當尊者年幼時,他非常擅長辯論,結果竟因此獨怒了許多敗在他手下的僧人。最終,那些人竟企圖將他從僧團中開除出去。這時的尊者只能無可奈何地要求父親帶自己回家。豈料尊者的上師卻對尊者的父親說:“你兒子是一位班智達,請你不要帶他回去。”並且還當眾禁止僧團開除尊者。最後,無垢光尊者果然不負其上師之望,成為寧瑪巴的一代宗師。可惜的是,像尊者的上師那樣具有遠見卓識的人,現在已越來越稀少了。
在藏傳佛教的歷史上,與此相反的例子也同樣存在:當所根索仁波切在求學期間,缺衣少食,生活十分艱苦,他於萬般無奈之中只好前往另一座寺院,去投靠自己的哥哥。但令他萬萬沒有料到的是,自己的哥哥竟中一位薄情寡意之人,他僅僅送給根索仁波切一塊大蒜,並且要他不要說出身份,以免他自己受牽連。想到同胞兄弟的手足之情都已是這番光景,根索秋扎仁波切在傷心而又無奈之余,便將施與的大蒜綁在腳上,一邊走一邊反復地自言自語:“我的哥哥不讓我說出我是他的弟弟......”
除去以上種種不如法之行為,現在還有許多表里不一的修行者。例如有人開口閉口都不離無常,似乎他已將萬法的本性參透。實際上這種人卻牢牢執著諸法為常有,並終日忙碌於積累財富,其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得到今世的利益﹔另外有部分人則整天將慈無量心的悲無量心掛在嘴邊,但若詳細觀察其相續,我們卻難以發現他們有一絲一毫的菩提心。這些偽善之徒即使對叮咬自己的蚊蟲也不放過,往往按捺不住地要將它們立即拍死﹔還有些人經常說什麼人生如夢如幻,實際上他並未領悟其究竟涵義。看看他們追名逐利、散漫度日、完全沉湎於世俗事物當中的情態,我們就可了知這一點﹔還有的人尚未調伏自己的相續,便號稱已是具足法相的善知識,故而經常輕視、詆毀他人。他們甚至狂妄到還要觀察上師的所謂“過失”,並對持戒清淨的大成就者也進行種種歪曲和誹謗。這種人的行為狂放、無知、自造罪業,早已成為佛教內部的老油條。其思想就如同盛放酥油的牛皮口袋那樣冥頑不化、無法調柔。
而有些人在外在的顯現上,行持倒是比較精進,然而他們的內心境界卻不能與之般配。想當初華智仁波切在翻身上馬的同時,即可瞬間就觀想到七百位聖尊,其修證程度於此就可見一斑。我們當然也應在這方面要多加努力。例如頂禮的時候,就應將上師三寶及其他聖尊觀想清楚,單純貪圖速度快並不如法,這在《大圓滿前行引導文》中已有明確要求。此外,誦經念咒也應吐字清晰、發音準確。現在,有的維那師甚至不能標準地念誦一遍《普賢行願品》,這種現象真是令人非常失望。
還有些人只注重身、語方面是否清淨,也就是說他們只關心外在的威儀,卻忽略了內心的起心起念。這樣即就是他們說起話來再小心謹慎,內心也並無多少功德。這樣做就猶如一個人只關心洗臉、洗澡,以便使皮膚潔白干淨,但卻從來不懂得清洗靈魂一樣。其實,如果我們要真正進行清洗的話,首先應洗淨的便是自心中的貪、嗔、痴的種種妄念。否則,我們絕對不可能行持貨真價實的賢善行為,只能依靠一些虛假的舉止來掩飾內心的蒼白,這豈不是自欺欺人、表里不一?
現代人往往還流於散亂,不能甘於寂寞,大多數人都喜歡到喧嘩的場所打發時光。如果日常生活中有個什麼風吹草動,大家也都會興致勃勃地議論紛紛。如果身邊有糾葛發生,人們便更加興奮莫名。所謂的安分守己者就躲在一旁隔岸觀火,而好事之徒則更會以說三道四為之推波助瀾。龍猛菩薩在《親友書》中曾宣說了觀看聚會的過失,並要求大家應將身體安住於房屋中,自心應安住於身體中。華智仁波切在《自我教言》里,也講述了作為一名行者應當時常安住一處的道理。然而,現如今莫說不觀看聚會,或者時常安住一處,就連大家講話時的嗓門也變得越來越粗大。其實,作為修行人平日里應當心性調柔、輕聲慢語,千萬別隨意高聲叫喊。當然,如果遭遇災難或重大事件,則應另當別論。
提及出家人不能流於散亂,也許有人會反駁說,我們這里聚集了這麼多的僧眾,能不散亂嗎?在西方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的眷屬更是多得數不勝數,這難道不也是散亂嗎?如此質問的人實則並不清楚散亂的內在根源---人數之多寡並非造成散亂的根本原因。如果心念容易為外境牽染,即便獨居深山,也會產生如是之過患。
現在,還有些人自認為是金剛上師,但他實際上從未修持過任何密宗儀軌,更談不上生圓次第的種種境界。不過他卻敢經常泄露秘密(所謂泄露秘密,是指於非法器前宣講密法),失毀密戒。有的人從未得到過密乘灌頂,也沒有聽受過任何教言,既無圓滿的念誦儀軌,更不了解密續部的究竟涵義,就輕率地向他人傳授灌頂,或行持其他密宗事業,這樣一來勢必對密法造成極大的過患。本來,根據儀軌要求,無論主修任何密法都必須將主尊的心咒念誦圓滿,同時還得閉關六個月。如果念誦尚未圓滿就為他人灌頂、開光,或者從事其他一些法事活動,這種行為則肯定不如理如法。無論是開光還是灌頂,都可求開光者及灌頂者將本法修持圓滿。
另有些人因主修魔王法而獲得了魔加持,並因此具備了些許能力,從此就開始攝受起弟子來。這些人雖然也可以治愈一些疾病,並讓其門下弟子獲取一些財富,或者得到其他一些暫時性利益,但卻永遠不可能使自他獲得究竟恆常之解脫。而且這種情況再進一步發展下去,便很有可能著魔著鬼,以致把自己搞得顛倒錯亂。就一般情況而言,修行人只要專心祈禱上師三寶,不必修持其他護法、神祗,就可成就所願。要知道,在我們賴以棲身的世間,或隱或顯的鬼神雖然多得難以計數,卻鮮見具有菩提心者。故而,修行人對他們決不可生起太大信心,更不能對其出世間的能力產生妄見。也許有些上師證量非凡、境界高深莫測,但即使如此,他們在調化弟子時,還是應該在顯現上做到嚴格要求自他,並謹慎行事。過去的敦珠仁波切和阿寫喇嘛均是已證悟無上大圓滿的瑜伽士,像他們這類上師即便行持禁行也不會產生任何過失。但如果他們的某些弟子在尚未通達無有勤作的本性實義之前,即使身處在如他們二位一般的大菩薩面前,最好也還是要精研戒律並如法修行。否則的話,他們依然會墮入歧途。第一世敦珠仁波切在世的時候,他有一位弟子曾殺害過眾生的生命,但他卻還自我辯解說,是在以所謂無有執著的方式殺生。這種說法顯而易見是一種借口與夸飾。
一般而言,有些高僧大德往往因害怕為名聲所累,故而決不貪計個人聲譽,他們常常以苦行僧的面目調化眾生﹔而還有一些大成就者則會以種種利益救度有情。想當年,華智仁波切和貢珠雲丹嘉措都是著名的成就者,並且私交甚篤。當時,貢珠仁波切在石渠的弟子很多,起居坐臥如同眾星捧月一般,身邊的馬匹和其他財富也多得難以數計。有一次當二人共處時,華智仁波切對於貢珠仁波切的聲名顯赫及財福廣積心生厭倦,便對身邊的人說:貢珠雲丹嘉措如今已聞名遐邇,財富豐饒,像我這樣的苦行僧再逗留於此,恐怕會大煞風景,我還是走吧。貢珠仁波切在得知此事後,再三祈請華智仁波切能留下來。於是華智仁波切便以開玩笑地方式說道:“當初在西窮晉美土登南嘉面前聽聞佛法的時候,我們倆不但衣不蔽體,而且房屋簡陋,還要時常遭受眾人的欺辱。當時為了果腹,我們還經常結伴到外面乞討、化緣,這些事情不知你現在是否還記得?如今,你已成為著名的高僧,也不再需要我為你做什麼了,我呆在這里還有什麼意義呢?”聽聞此言,貢珠仁波切無奈地解釋道:“你千萬不要這樣看我,有些事情,我根本就是迫於無奈而行之,實則絕非貪圖個人利益......”聽到摯友如此這般的回答,華智仁波切便報以理解的點頭贊許。想想這兩位震古鑠今的大德,一位以貧窮僧人的形象度眾,一位則以富裕僧人的方式饒益有情﹔再體會一下他們那無私的境界,相形之下,那些從內心深處貪圖名聞利養的人,又有什麼可值得世人敬仰的呢?
作為一個修行人,看到即便他人依靠非法途徑獲得大筆財富,過著奢華的生活,也不應心生羨慕---因為假如不能修學佛法,再好的世間妙欲也無意義。世間人經常誹謗具足淨戒、精進修持,但是生活儉樸的行者,說他們冬天要化緣,夏天也可化緣,認為他們是不折不扣的可憐蟲。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:這個家徒四壁、一貧如洗,卻仍然沒有忘記行持善法的人,才真正具足無邊的功德。試想一下,就連本師釋迦牟尼佛住世期間在顯現上也要托缽化緣,更何況其他的修行者?!因此,某些在世間被稱為有福報的出家人,如果不行持善法,又怎麼能算得上具有真正福德?而一個行持善法之人,當他以清淨心四季化緣時,誰又敢說他不是具有真正福報之人?
在這些把出家當成謀福利的人當中,他們所執持的教法,其教義無論與顯宗的經典還是密宗的續部均不相符合。這樣的教徒又怎能不令人疑竇叢生、望而生畏呢?還有些人將自己內心的迷亂顯現誤認成光明智慧,把凡夫的分別念居然也當作了清淨法性。有些即使在修持無上大圓滿之脫噶的人,也會這樣誤入歧途。無垢光尊者和麥彭仁波切都曾鄭重地告誡過後學弟子,修習脫之前必須證悟自性本來清淨的面目,否則這樣的修習便毫無任何實在意義。
令人吃驚的是,現在竟然有許多人聲稱自己於某某境界中,親見了上師、佛像、本尊等境相。對於這種人,大家必須認清其真實面目,千萬不要聽任他們信口開河。也希望這幫妄語之人要警惕因果報應。
第一世敦珠仁波切住錫喇榮溝的時候,當地有一位名叫阿切桑給的修行者。他時而將帽子戴在頭頂,聲稱自己生有肉髻﹔時而又自言能夠飛翔。可當他真的從高高的房頂縱身躍下時,他又跌傷了身體。有一次,他又自稱自己擁有許多伏藏品,並要求敦珠仁波切予以鑒定。敦珠仁波切在看過之後,直率地對他講道:“這些並非真正的伏藏,你可能是著魔了。”然而,阿切桑給並不相信敦珠仁波切的話,他在堅持認為自己的“伏藏品”貨真價實的同時,又誹謗敦珠仁波切是因為嫉妒心理才否認它們的價值。以後,他又找到另一位大成就者鑒定“伏藏品”的真偽,結果是依然得不到認可。不過他仍然固執己見,不知悔改,直至後來遇到班瑪江參。在他的指點下,阿切桑給最終來到了蔣陽親哲仁波切面前要求再次予以鑒定。蔣陽親哲仁波切則善巧地為那些伏藏品作了簽字,同時要求他念誦一千萬蓮師心咒,說只有如此才可以顯示鑒定結果。在他按照要求將蓮師心咒念誦圓滿之後,他有一天忽然看到一句出家人應聲墜地,從此才翻然醒悟過來,並開始向真正修行者的方向轉變。實際上,阿切桑給當時確已著魔,他是依靠咒語的力量和蔣陽親哲仁波且的殊勝加持,才得以遣除違緣,恢復正常的。通過這個例子,我們可以得知凡夫所見的境界並不一定真實可靠,他之所以晝夜都見到諸佛菩薩的種種形象,不過是因為其風脈明點於外境方面有所顯現而以,這絲毫也不值得歡喜和夸耀。以後當我們也遇到這種情況時,千萬牢記切不可於匆忙之中,以自我吹噓心向他人喧稱自己已親見了上師本尊。否則這樣說就相當於徹頭徹尾的大妄語!踫到這種情況,觀察自相續的真實狀態才是最為重要的判斷方法。
總而言之,我已經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強調了:作為一個修行人,他外在的形象可謂無足輕重,最重要的實乃洞悉自己內心的狀態。對於那些執著於外表的人,對於那些珍愛並相信自己分別念的人,我們應當懷著無限的悲憫之心,向他們指出這些深刻的道理。
現在,還有的修行者在自相續中沒有絲毫的慈悲心,卻借助憤怒修法降伏他人。這種所謂的“誅法”,只能與菩提大道背向而馳。
曾經有這樣一位出家人,他有一次到紅原縣化緣。當問及一戶人家的生活是否平安時,主人回答說:“很好!”孰料他聽到此話後,心中卻大為失望。因為假若此戶人家恰巧有親人去世,他就有機會為其念經超度,這樣他就可以得到一些財物供養。像這樣的修行者,心地是多麼邪惡!其行為必然會距究竟解脫越來越遠。
還有些人開口閉口說什麼宇宙萬法皆空性,宣揚內心,外境皆不存在,因果輪回亦復如是。其言下之意,就好像迷亂顯現中的眾生已經是佛陀一般。這些人還誹謗地道功德是不了義的法要,似乎他們已經完全證悟了空性,實則這群人不過是自欺欺人地墮入斷見而已。對此,無垢光尊者在《如意寶藏論》和《大圓滿心性休息》中都進行了專門破斥。雖然大圓滿的究竟心法中存在著本來無生的大空性境界,但這種大空性卻與斷見派的“空”有著天壤之別。這些人並不了解勝義諦中的空性和光明智慧,竟將斷滅空當作心的本體,在這種見解的支配下,即就是他們在精進修持,也只能獲得世間的有漏禪定,而不可能通達顯密最深教義。與此相反,有些人雖然不能闡述大圓滿的義理,但他們的內心卻已得到最高的修證果位,這樣的修持才具有真正的意義。而那些斷見派法師,雖然窮其一生在聞思修持,也不可能證悟聖者的究竟密意。如果他們再輕率地向眾生開示所謂猶如虛空般的空性---即將斷滅空見傳授給他們,相對於某些行者證悟甚深實相後的教導而言,他們的過患,也將猶如虛空一般無有窮盡。這樣的修行人如若再不警惕,必將墮入否認空有不二的歧途而無法自拔;他們既不能證悟心的本性實相,因而對遠離一切戲論的法性本性一無所知﹔同時還不負責任地說什麼一切分別念均系於法身,故而勸告他人不要遣除這些分別念。這些口頭上宣講出來的內容,無非是他們自心的迷亂呈現。對此,無垢光尊者在《法界寶藏論》中,曾進行過專門的論述,而《大圓滿心性休息》中對法身與阿賴耶識之間的差別,也分析得條理分明。以往,我在傳授《大圓滿心性休息》時,已將覺性本體、覺性妙用所顯現的智慧,向大家闡述得十分清晰---假若所持分別念即是法身,那妙用和本性也將無法區分。
還有人根本不了解覺性遠離一切戲論的本質,他們反而將暫時的風心覺受執著為是究竟實相。這種人這麼見聞覺知下去,只會使自己的貪心增上﹔煩惱無窮,來世也必將墮入惡道。也有人對其他宗派的論典、續部、乃至佛陀教法概不承認,覺得只有自己所著、所傳、所修才舉世無雙。如今,像這樣的世間種種邪道也並不罕見。還有人認為自己實修的證量非比尋常,他人聞思顯密經續實在是愚不可及。其實,在一切善法中,聞思的功德特別超勝。因為聽受佛法是所有功德之基礎,即使從頭至尾圓滿地聽受一切課,其功德也無量無邊---單憑這一點,就足以遮止轉生惡趣。喇拉曲智仁波切指出,誰若誹謗聞思,誰就不會踏上真正的解脫大道,否則,石女也可生子。薩迦班智達則認為,如若不曾聽聞教法,修行就不可能取得成就。故而,那些只願打坐參禪,不僅自身沒有深入了解教理之願望,反而將聞思看做修道障礙的修行人,他們的觀念實在荒謬。即使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前,也於眾多善知識面前聽聞過教理,並發願恆時聞受佛法。如果不憑借聞思之路就能取得成就,那真正是天方夜譚了。
也許有人會對此心存疑慮:普賢王如來證得佛果、緣覺菩薩證得阿羅漢,他們均未經過聞思,那麼我們為何一定要特別強調它呢?懷有此種疑問的人,其實並不了解事物的本來實相。首先,普賢王如來是最上根利器者,無人可與之相比,其次,緣覺菩薩是最後有者,於多生累劫之中聽聞了無數佛陀言教,直至此生才最終成就,我們亦不敢與之相較。故而,作為因地凡夫,若想獲得究竟解脫,不依賴聞思還能依賴其他什麼途徑呢?那些除了修習禪定以外便一無所知的人,實際上極易陷入修法的迷途,因為如果不具備般若正見,那他們則不可能真正做到舍棄世間八法。所以,哪怕僅僅聽聞一句佛法,也具有無量功德。
然而時值末法,眾生剛強難化,行持善法都已成為對他人的苛求,更何況要求人們都深入經藏呢?縱觀世間的這種種現象,皆因眾生為宿世業力所牽,行動毫無智慧所致。
許多根性下劣之人,對上師苦口婆心的教誨也不能銘記在心,即使了解了佛法教義,仍然要屢屢犯下各種罪業。這些惡業的根源必須鏟除,否則就無異於出賣佛法,其過失可大過山王。要知道事物的發展往往出乎意料,少數人毀壞戒律,就有可能為整個僧團帶來毀滅性的打擊。因此,我們每個人都應謹慎行事,注意不要玷污上師乃至僧眾的聲譽!
如今,佛法的蓮花已經無奈地枯萎、凋謝,引人解脫的明燈恰如西山的落日,只留下一抹感傷的晚霞。而濁時眾生的無邊過患,卻猶如大海一般廣闊無垠、橫無涯際......
正因如此,我們才一定要發願斷除自身的種種貪執,趣向寂靜之地,修持甚深佛法。這樣,我們才能走向最終的解脫。而所有教法當中,唯有大圓滿的意趣最為深奧,成就最為速疾,加持力也最為殊勝。作為大圓滿的修行者,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善待這一手中的如意寶呢?!還有什麼理由支用各種污言穢行與骯髒之意去玷污它呢?!
晉美彭措法王教言
索達吉堪布 口譯
以上只是大概宣說了我對當下世界的厭離之心,因為生逢末法時代的人們,如果不接受佛陀的教言,他們的行為方式便只能像如上所述的那樣,令任何一個正信佛教徒都難過而悲傷。這樣的話,人們的厭離心當然就會自然而然地生起。
其實不僅僅是普通世人的行為讓人看不到佛法的希望,就連僧團內部的人也往往心行不善。如若廣述他們的行為,我想大眾也會與我一樣,更對這個人世生起不可遏制的厭離心。
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不法之徒,他們無惡不作、劣跡斑斑,我對此自然深惡痛絕。不過有時我又覺得這一切也還情有可原,因為這些人從來就沒有福德資糧與機會去修習善法,因而根本也就不可能懂得取舍善惡。這樣的話,造下罪業當然也就是必然的了。而某些出家人的行為不能合乎教規,這就令人不可原諒了。因為他們畢竟學習過真正的佛法,也通曉戒律,故而一旦破戒就純屬明知故犯。但我恰恰多次看到他們那令人大失所望的舉動,這就讓我不由得生起厭煩之心。
這些所謂趨入解脫大道的人,是多麼可憐、可鄙,正是他們自己的醜惡行徑,才使佛法進入末法時期,並且破壞了佛教在世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。對此,我無法不生起厭煩之心。以下我要敘述的內容就與此相關,希望大家能夠認真諦聽。
究竟安樂的根本—釋迦牟尼佛的教法,現今在人間弘揚已接近的尾聲了,此刻正是正法隱沒前最為危險的時期。正如古德世親論師所言—世尊已入滅,無數高僧大德也相繼圓寂,不尊重佛法的曲解者(分別尋伺者)開始摧毀佛陀教法,真正具足菩提心的人可謂鳳毛麟角!
賢劫千佛將要示現成佛的地方—印度的金剛座,其所在地的菩提迦耶和附近的大城市,當初,佛法之興盛猶如日上中天。但如今也無可奈何地歸於覺寂,人們再也無法見到昔日那種輝煌的景象。至於釋尊降生、苦修、成道乃至傳法的諸多聖地,也已面目全非。
譬如釋迦牟尼佛居住了二十四年的舍衛城,當年曾是古印度一座繁華的大都市,現在卻連一間佛堂也沒有留下,僅僅剩下僧眾寮房、比丘尼經堂等幾處遺址。此外,佛陀涅磐處如今也只遺留下一個小土堆,涅磐像也是由泰國與日本的信眾日後所造。而在世尊曾講經說法的王舍誠、廣嚴城、靈鷲山,現在我們已根本無法再尋找到佛法的蹤跡。至於那些眾多天人居住過的地方,如今也大多變成一堆堆黃土,許多佛陀轉法輪處的佛塔也不復存在。
歷史上,印度以金剛座為主的無數聖地曾慘遭外道蹂躪,許多地方至今仍被他們佔據,情形十分可悲。在古代,異教徒如盜匪一般的軍隊,曾計劃摧毀金剛座的全部佛塔(佛陀圓寂後不久,由阿育王在此建造,龍猛菩薩又於其上加造。),並砍倒佛陀成道於其下的菩提樹。幸而有內道居士將菩提樹的樹枝暫時轉移到斯里蘭卡,又將佛塔將埋洞中,這才勉強躲過劫難。
本來,作為釋迦牟尼佛教法的發祥地,以及古往今來無數高僧大德弘揚佛法的道場,印度的佛教應當極為興盛才對。但諸法無常,世間的一切往往事與願違,如今那里真可謂物是人非。目睹此情此景,不由得令人唏噓感嘆,心中生起無限悲涼!
不過,與其要在外道身上找原因,還不如反觀自己。回過身來,我們就會發現,末法時代的種種征相,其實更多的還是體現在出家人身上。例如有些形象上的出家人,打著大活佛、大阿闍黎、大和尚的旗號,但他們自詡的標準,不是來自以佛法修證層次為宗旨的判斷,反而膚淺地認為只要擁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就能成為高僧大德。在他們心目中,甚至嗓音悅耳也成了當法師的資本。這些人從不聞思修行,也不具備些許功德,有的甚至連最基本的佛教常識也弄不清楚,常常表演一些將五方佛誤認成“可憐如來”等的笑話。他們的行持在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時,又不免讓我們為佛教的前途黯然神傷。他們這些人,僅僅是身穿了一身出家衣服而已,根本就不擁有與
之相應的智慧。
然而,越無知的人卻往往越加傲慢,當他們有幸見到真正的高僧大德時,非但一絲恭敬之心也不能生起,還狂妄無禮、目中無人。這些人表面上削發為僧,似乎舍棄了塵世音的小家,實際上卻在建立和維護另一個更大的名利之家。他們的心念仍舊覺湎在世俗的事物當中而不能自拔。看到這種迷亂的現象,我也不禁生起了厭煩之心。
其實據佛經記載,早在迦葉佛時代,就在一個人的夢中曾出現過一頭大象,它的身軀已經飛出窗外,尾巴卻遲遲不肯出來。這個故事暗示著釋迦佛教法的末期,出家人雖然身體出家,心中卻仍然保留著從事世間八法的願望。
無垢光尊者就不無遺憾地指出過:如今真正具足法相的善知識可謂少而又少,如理如法的行為反倒成為眾矢之的。很多寺院已類似於在家人的社區,與喧囂的鬧市毫無區別。作為佛教的道場,寺廟卻不具備聞思修行的條件,這樣的寺廟中安住的“法師們”,既無弘法利生的事業可言,也不護持清淨戒律,我們對此都應當生起厭離。
同時,有些未破戒的比丘也僅僅流於形象上的護持淨戒。他們雖然天天在積累資糧,而內心里卻仍幻想得到今生的名聞利養。這種人也不可能存在解脫的機會。還有一些人本來就沒有好好修持,卻自以為行持如法,特別喜歡在他們面前吹噓自己的善妙功德。看到這些人,我也只能心生厭煩。
對比他們,我便更加欽佩和仰慕我的根本上師托噶如意寶,我認為他老人家才真正具有大德風範。以常人觀點來看,他的財富不可謂不豐厚圓滿,但他本人卻一生過著清貧的生活---日常生活異常檢樸,有時候甚至到了缺乏食物的地步。但即便這樣,托噶如意寶也從不輕易享用他們的供養,而是像普通僧人那樣參加誦經,以獲得其中所應分得的一份財物。如果僅僅從表面上看,他老人家的一生可說是非常平凡,幾乎沒有做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情。然而,其不凡之處也正在此---這正所謂寓偉大於平凡之間。托噶如意寶就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,向世人展現了他嚴謹的作風和高超的境界。但你千萬別以為托噶如意寶是一個吝嗇之人,在對諸佛菩薩的供養方面,他從不吝惜。僅以供類為例,在他一生中,平均每天供的燈就多達五百余盞!
但如今的一些所謂的高僧大德們,則不會這樣行事了。他們哪怕只做了一點點善行,也會想方設法加以鼓吹,借機提高自己在世間的聲譽。例如有人剛剛修建了一座佛塔,便對其又是拍照又是錄像,隨後就手捧照片跑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去大搞宣傳。他會逢人就說:“大家快來看看哪,這是我一人建造的佛塔呀!”有的人甚至還會借機化緣,以便中飽私囊。針對這種悖離古訓的做法,無垢光尊者在《三十忠告論》中也傳講了一些教言。
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一些人,他們雖然脫離了塵世中的家庭,卻仍然在寂靜之處積累財富。也有人自以為戒律清淨,其實只執著於依食住行等細微處,對更加重要的方面卻滿不在乎。他們偷盜、邪淫乃至殺害眾生,對待因果毫無正信,僅僅具備嚴持戒律的假面罷了。每當面對那些不懂道理的比丘,我都禁不住會生起厭煩之心。
那些自以為已經遠離紅塵,卻不懂得取舍因果、從不聞思修行的人,肯定無法得到戒定慧三學的功德,他們還會由此而五毒熾盛,經常處於迷亂散漫的狀態。更有甚者,個別僧人連四根本戒也沒有聽說過,但當別人問起時,卻大言不慚地說:四根本,我不知道,有個三根本可能是上師再加護法神吧!如果一個人出家修持淨戒,卻連一點佛法方面的智慧也沒有得到,這就猶如天鵝在水中嬉戲,羽毛卻沒有沾上一滴水,實在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。
還有人一旦皈依佛門,便認為自己已經趨入了佛道。其實他既不具備正知正見,也不具備出世間的智慧和廣大的慈悲心,只是獲得了表現上的身份而已。這樣的人,甚至對上師三寶的信心都不堅定。每當見到這種自欺欺人的佛教徒,我都會生起強烈的厭煩心。
而我們學院中的一些堪布、活佛(色達喇榮佛學院),在智慧、慈悲、戒律等方面都可謂出類拔萃、堪為人天楷模,無論就品格修養還是出世間的成就而言,他們都非常優秀,這在整個南贍部洲也希有難得。然而他們一旦到了其他地方,卻根本得不到應有的尊重。以前,我也曾安排一些德才兼備的大堪布前往藏地各大寺院。但這些寺院中的僧人們對他們卻並不重視,致使這些大堪布、大活佛連一般寺院中方丈的地位也無法獲得。現在的世人就是這樣愚蠢,他們不懂得敬重那些具有智慧而又戒律清淨的善知識,卻對虛偽狡詐之徒倍加信任,這種現象令人非常遺憾而痛心。正如至尊米拉日巴對日瓊巴開示的那樣:“在藏地,智者不會受到恭敬,愚者卻倍受擁戴﹔了義的佛法不會受到重視,對不了義的法門卻備加奉行。所以,你應當努力追隨智者和真正的善知識,支尋求了義的法要。”如今,這樣的教誨對我們依然有效。
我還看到某些“金剛上師”並不悲憫攝受精進修行的弟子,反而貪婪地籠絡那些只知以錢財供養的追隨者。他們也從不善待稟性正直的人,只對虛偽狡詐之徒異常寵愛。如此覺溺於世間八法的“金剛上師”,讓人怎能看到正法弘傳的希望?
另外,現在還存在著以下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現象:對於生活清貪的智者,大家不僅不懂得尊重,反而嗤這以鼻、不屑一顧。而對於擁有財富的人,哪怕其頭腦愚鈍無比,有些人也會追隨著擁戴他們。有些活佛並不具備清淨的戒律、深邃的智慧和廣大的功德,僅僅因為他們擁有一點點財富,便立刻受到大家的敬仰,似乎錢財成了衡量他們價值的唯一標準。而此前的某些地位卑下者,一但其地位發生變化,或得到大筆財產,大家也隨即見風使舵,對他奴顏婢膝、交口稱贊起來!在這個末法時代,世人對智者不生恭敬,對愚者卻阿諛奉迎,看到這些可恥的行為,我當然要生起強烈的厭煩心。
世界上那些以各種因緣而富有的修行人,頭腦里往往被慳吝的思想所佔據。他們非但舍不得利用財物於有益社會人生與佛法利益之方面,更不會對貧苦者進行布施。正如龍猛菩薩所指出的那樣:“如果一個人既不享受也不布施,財富反而會成為痛苦的源頭。”當這些人臨近命終之時,恐怕將身無所剩,只能以惡業隨身了。每當看到這些守財奴般的出家人的行為,我也只能對之生起厭煩之心。
可以想象,在這些人短暫的一生中,從早到晚都在辛苦忙碌,不停地積累著財富。如此沉浸於貪欲的游戲中,將日甚一日地遠離真正的快樂。華智仁波切曾經說過:“擁有一條茶葉肯定會擁有一條茶葉的痛苦,得到一匹馬的同時,自然也得到了一匹馬的煩惱。”他在《大圓滿前行引導文》中還指出:“擁有百數以上羊只的主人,必將墮入一次地獄。”因為得牧場中的犛牛、山羊若造下罪業,其主人也會得到相應的果報。其實,一個人的快樂程度與他所擁有的財富之間,並不存在任何必然而直接的因果關系,作為修行人,我想我們都應該明白這個道理。可是,在如今這個迷亂的年代,卻總有一些所謂的修行人沉迷在世間法當中,行為與普通在家人迥然無異。我對此無法不生起強烈的厭煩心。
要知道,以上我所指出的種種過患,可謂滿目皆是、令人觸目驚心,縱使歷經數劫也不能完全道盡。目睹了不如法的出家人的這些行為,我們更應該遠遠避開這些相似的出家眾,前行寂靜的處所,去精進修持勝妙的佛法。
前面我曾經講過,有一些在家人並未聽聞過佛法,也從來沒有修學過戒律,因此,在日常生活中不知取舍因果,也還情有可原。但有些人明明在善知識面前聽受過這些道理,卻不能身體力行,還要終日散漫放逸,這的確讓人心生厭煩。假若一個人不能認真地守持戒律,並且明知故犯,其過失會較通常不知而犯者更大。相反,如果造下惡業之後,心中能生起強烈的懺悔之心,則過患也會相應減小。因此,當我們理解了佛法中因果不虛的道理後,當力爭不造新惡業,且厲力懺悔已作的惡業,只有這樣,才能真正地趨入菩提大道,走向解脫。
然而,如今世人的許多行為卻實在是荒唐可笑,令人難以接受。有些人道貌岸然地講經說法,其實他們的自相續根本沒有得到調伏。不僅如此,他們還會通過各種方法毀壞他人的相續,對別人造成極大損害。有些人雖然也懂得一些因果法則,卻經常享受世間五欲,五毒煩惱異常深重,他們喜好殺生、邪淫、絞盡腦汁欺誑他人。而當自己有了過失時,便想方設法瞞天過海﹔如若別人犯下錯誤,則竭盡譏諷嘲笑之能事。他們的言語和行為,與佛法的教義背道而馳,只能為眾生帶來煩惱,每當見到這樣的修行者,我都會生起強烈的厭煩心。
我們還會時常踫到這樣的一些“金剛道友”:他們於佛法和有意義的事物漠不關心,卻特別擅長挑撥離間等小動作。一旦見到別人享受安樂就會妒火中燒,卻從不知隨喜眾生的功德,真乃一群無慚不愧、極不可靠之流。他們自己沒有能力成辦任何事業,卻對他人要求極高﹔有求於人時便慈顏上向,事情過後則形同陌路。這種人的品格極不沉穩,性情也游移不定,品行賢善的人都不應與之交往,否則只會近墨者黑,使自己也於不知不覺中隨順起他而招致墮落。故而,當我一看到這樣的小人,立即就會生起強烈的厭煩心。
還有些人自以為精通顯密教法,大言不慚地吹噓自己已通達三藏。但只要仔細觀察,就會發現其相續中根本不具備慈悲心,嫉妒心與嗔心卻像烈火一般熾盛。這些人雖然心高氣傲、好為人師,但如果以《佛子行》的要求同他的行為兩相對照,就會發現,他連其中一條都難以做到,更談不上以自己的安樂交換他人痛苦,或者縱遇命難也不殺害眾生等境界了。這種人還極易被嫉妒的火焰灼傷,每當見到別人擁有廣博的學識、誘人的財富及崇高的地位,就會嫉火中燒,痛楚難忍,就如同某些女人見到其他女人容貌出眾,就會感到氣憤和沮喪那樣。他們其實並不是名副其實的修行人,每當見到這些人,我也不由得會生起厭煩之心。
還有些高傲自大、不知天高地厚這人,對佛教義理的認識本來就存在著很多漏洞,但他們反而認為自己是持藏法師(精通經律論三藏)。其實他真正是孤陋寡聞,根本不清楚自宗與他宗觀點的同異之處。這樣,即便是當他在造論講法之時引用了一些教證,其中也難免會攙雜進自己的大量邪見、分別念。另有一些人尚且不能理解佛經的甚深意趣和高僧大德言辭的密意,就貿然提出質疑,乃至前往辯論,如此一來則很可能造下極大罪業。例如,當年薩迦班智達曾在其所著的一個論典當中,提出並不存在舍利子的觀點。他說即使是高僧大德,圓寂後也根本不會有舍利出現。但是當他本人圓寂之後,其遺骨上卻出現了很多佛---即舍利子。智慧淺薄的人肯定會由此斷定他所造論點有誤,其實作為凡夫,我們又怎麼能理解聖者的密意呢?
作為業障深重的薄地凡夫,我們幾乎無法領會聖者教言的究竟涵義,但是,我們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去努力接近聖者的智慧。因此,寧瑪派弟子應當重視全知無垢光尊者和麥彭仁波切的殊勝開示,這才是我們努力的方向。與此同時,我們也不能因此便認為只有自宗的觀點才是唯一正確的,其它各宗觀點通通存在瑕疵。這是因為高僧大德的密意深不可測,他們為了適應不同根器的眾生,往往從各種角度方便詮釋佛法義理。如今,的確有一些人在沒有真正理解無垢光尊者教言的前提下,便盲目指責尊者的開示過於平淡,並不過人之處﹔另外一些人則在看也沒有看過的前提下就人雲亦雲,隨聲附和。我們真應當悲愍這些眾生,他們或者自以為是,驕慢自傲 ﹔或者放棄自己的頭腦,盲從他人,其行為是多麼的愚蠢無知。具有正信之輩則應通過各種不同的學習、思考方式,去盡量理解這些教言,久而久之,自己頭腦中就會形成一個較為清晰的輪廓,才會真正認識到無垢光尊者無論是著述還是生平,所言所行全都符合佛陀教義。同樣的道理,對於麥彭仁波切無與倫比的智慧,我們凡夫也不可妄加揣測。他是一位真正的大成就者,在他圓寂之後,其舍利子當中的一顆幻變為文殊大威德金剛像,這在有關資料中有明確記載。像麥彭仁波切這樣的金剛上師,無疑是得地菩薩再入娑婆,以其悲心願力再來度化眾生。我這一生中,隨身隨時帶有兩位大師的舍利,一位是全知麥彭仁波切的,另一位則是列繞朗巴大師的,我堅信他們都已證取了最高境界。
說到這里,我又想起了幾則關於無垢光尊者的小故事。在尊者所處的年代,一些有無智慧之徒在看到尊者表面的行持後,就妄加議論說,尊者不能隨順他人、和合上下﹔另外,生活也一貪如洗﹔還有就是居無定所,故而常對眾生及輪回生起厭離之意。事實真如他們所說的那樣嗎?從一個更深、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尊者的這些所謂“缺點”,則它們全都反映了尊者真正的悲智之處。他不隨順世人的原因是:與他同時代的那些世人當中,充斥著很多無恥之徒,他們虛偽而又狡詐。如若隨順這樣的眾生,那豈不是在隨順他們的惡業?臨終時必定會追悔莫及、速墮惡趣。
而關於尊者的生活貧困問題,更可見出世人的愚昧與短視:眾生被輪回的繩索緊緊捆綁,究其原因皆是因無明而起的貪執。特別是凡夫的種種痛苦,大多擺脫不了錢財的干系。永無魘足地追求財富,會使一個人的貪心不斷增長,並最終成為惡趣之因。然而可笑可悲的卻是,黑白顛倒的末法時代,像尊者所過的那種無貪無欲的清貧生活,反倒成為了他的過失,還要遭到世人的攻擊,這真是天大的笑話。
至於對尊者的最後一個曲解,倒是恰恰可以呼應現今人們的種種心態。當人們對世間八法無有任何厭離,只是一味沉溺其中,那麼他們何來機會去脫離這輪回的火海?尊者正是因經常觀修無常才斷除了對現實的貪執。我們也只有依此才能日益淡漠對於世間的貪念,內心也才能生起迫切而無偽的出離心。
對於尊者這樣的修證境界,凡夫有幾人能了知呢?但他們那滔滔不絕謗法、謗聖的口卻似乎永遠也不會停息。
一般來講,其有智慧的人可以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言行獲悉其修證境界,普通人則以觀察其圓寂時的瑞相或靈骨舍利,推知他的成就。無論如休,當我們了解了某位上師的生平事跡,或者確認了他的修證之後,都會對之產生無上信心,絕難退轉。所以,不論愚痴之徒和不懷好意的人對麥彭仁波切如何誹謗,我也決不會就此退失對他老人家一絲一毫的信心。不管怎樣,通過這些寧瑪巴的大成就者、歷代傳承上師的示現,我們對自己的宗派以及祖師一定要生起定解,這一點對每一個寧瑪巴的修行人來說都至關重要。
無垢光尊者曾指出過,作為一名真正的修行者,必須通達佛法教義、廣聞博學、具有甚深的智慧。不光只他一人如此宣說,阿底峽尊者和宗喀巴大師也曾這樣提倡過。而一個人若真要達到這種程序,則必須吃透三藏。不惟如此,他還需要把大乘、小乘,以及各個宗派的經典、論典,都視為無比殊勝的教言來加以學習。只有這樣,他的所見所聞才能夠圓滿無礙。否則,一個人的頭腦肯定會被狹隘偏見無情遮蔽,並進而生起傲慢之心。比如有的修行人,竟然說什麼蓮花生大士的開示不正確,或者某某大成就者所造的儀軌不合理等等。作為一句薄地凡夫,你有什麼資格對蓮師等大成就者橫加指責呢?每當見到這樣的人,我都忍不住會心生厭煩。
目前,還有些人自以為能寫出殊勝的論典,其實他對所造論典必須依據的經典一竅不通,這樣造出的所謂論典本身能具備什麼教證、理證呢?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其實只不過是為了追求世間名譽而已。這種急功近利的行為真可謂膽大妄為、厚顏無恥。如果真要造論,那它的前提必須是精通經典,比如要成就一部戒律方面的論典,則至少要精通與戒律相關的律藏內容才可動筆,否則就無異於欺世盜名、害人害己。
還有人尚且不能通達三轉法輪之密意,便自詡是名聞遐邇的上師。其實,作為真正具有智慧的佛教徒,必須了解第一轉四諦法輪、第二轉無相法輪,以及第三轉分別法輪的究竟涵義,並進而洞悉每一轉法輪的了義、不了義的差別。當年宗喀巴大師曾特意撰寫《辨了義不了義論》,其中對了義與不了義的佛教教理闡述得十分清晰。相反,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,縱使洋洋灑灑,下筆千言,也會漏洞百出,錯解佛意。
在這方面,我本人也寫過諸如《直指心性》等大圓滿竅訣方面的論典。不過,我一直認為,就我自己的修證而言,可謂並不具備選論的法相與資格。我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借此同麥彭仁波切的金剛語句締結法緣,於自相續中播植善根,並非要籍此僭越前輩。雖然我在此前也向大家傳授過大圓滿的諸多修法,但這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。認真聽受前輩高僧大德所遺留下來的金剛句,並按照他們的指導具體加以行持,這才是我們修行者真正應該作的。
在眾多的出家僧眾中,有許多是屬於不能如理如法聞思修行的可憐人。這種人又可以分為兩種:一種是對佛經、論典只知其文不解其義﹔另一種人雖則已了解了佛法的奧義,但卻不能按照要求如理行持。例如有人雖擅長講解小乘經典,但其本人卻連別解脫戒所特別強調的出離心都不具備,這樣一來,對經典的詮釋又能帶給本人什麼樣的實際意義呢?就大乘行者而言,若自相續中沒有具足菩提心與空性正見,即使將中觀和《入行論》講得天花亂墜,也只能是一紙空談。同樣的道理,密乘當中等淨無二的見解至關重要,如果頭腦中對此不求甚解,僅僅借助語言傳講眾多的金剛乘法要,最終也是徒勞無益。因此,如果不具備相應的智慧,自相續與佛法的關系就如同空谷回音,講得再多也只能是鸚鵡學舌、照貓畫虎。
如果從究竟意義的角度來講,無論顯宗、密宗,所有教法都能夠融通無礙﹔藏傳佛教中的四大體系的見修行果也同樣殊勝而圓滿。當然,我們寧瑪巴自宗的大圓滿所攝諸法,肯定也能將修行人帶往最終的解脫境地。
目前還有這樣的一類人,他們從未依止過任何上師,也沒有經過實際修持,但卻敢公然向他人兜售“佛法”。這就如同自己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,閉上眼楮胡亂摸索,卻還要別有用心地“引導”他人一樣。如今,這種貌似大德的法師已充斥世間,他們自欺欺人,信口開河,並將無數信眾引向歧途。
還有,作為一句虔誠的信徒,我發現現代人對佛陀的真實教義從不給予重視與大力護持。相反,當他們在進行講、辯、著的同時,他們最珍愛的只是自己的分別念,幾乎從來不以傳承上師的言教作為依據。
本來輪涅所攝的一切諸法,都是自性清淨並且遠離一切有無是非的大空性。而佛陀所傳講的,實際上也並未偏墮、傾向於任何一方,具緣、具信之士均可擇一相應法門直下修習。故而,無論內道任何派別,都應秉承佛陀之言教,不可畫地為牢,執著某種法要是唯一至上之法要,並由此作出種種自他之分別。修行人亦不應將某位上師執著為專屬自己的上,或因門派之爭拒絕承認及聽受其他大善知識的甚深法門。目前,廣泛地弘揚於雪域藏地的內道體系,無一不符合佛陀教義,它們只是在如何成就暫時與究竟解脫之教理及修證方面,顯現上不盡相同而已。以現有的八大主要教派而言,其創始人均為登地以上的聖者,只因所需調化的對象千差萬,故而顯現的教法才呈種種互異之色。它們針對眾生的不同根器,借種種善巧方便,引導與之相應的眾生趨入菩提大道。例如寧瑪巴祖師蓮花生大士和貝瑪莫扎尊者,均留下眾多如意寶珠般珍貴的修法竅訣。這些竅訣與宗喀巴大師、米拉日巴尊者乃至薩迦班智達等諸聖者所傳教法,其究竟意趣並無不同。
然而,總是有少數人在未了達究竟密義的前提下,便自以為是地執持自宗觀點,毀謗他宗見解,這種狹隘而愚蠢的行為早已背離了菩提大道。還有些人認為自己所修之法,其殊勝處超越所有宗派,只有自己才真正掌握了佛法的全部教義。不過稍具頭腦的人一看便知,他的修法只僅僅類似於沐浴清潔,其實質內涵無論如何也不會超過事部、行部的外續部修法。這些可憐的增上慢者智慧鮮少、淺薄無知,猶如視己法為黃金、他法如糠秕的婆羅門那樣目空一切。其實,佛陀所傳顯密各宗都同樣正確,根本沒有優劣之分。每當我看到這些分別念極其嚴重的“法師”,都會生起厭煩之心。
還有些人沒有經過詳細的觀察、思考,便盲目趣入佛道,這些人一般很難得到真實功德。本來,歷史上諸多聖賢所傳法要均無比殊勝,相互間並無悖謬之處。只不過行者相續有所不同,故而,並非所有法要都能與自己相應。因此,在我們具體接受某種佛法體系之前,必須依靠自己的智慧進行辨別、取舍,謹慎抉擇後方可實際修持。眾所周知,全知無垢光尊者和榮素班智達是寧瑪巴所有傳承體系之無上教主。然而以我本人的因緣來看,我卻對麥彭仁波切教言更具信心。雖然就本質而言,麥彭仁波切教言的殊勝加持力與其他祖師大德並無差別,但因與自己相續能夠時時相應的緣故,我對他老人家便顯得特別執著。每當讀到他老人家所寫的金剛句,我都會立即生起強烈的信心。再如米拉日巴尊者當年曾於克龍陽登座下聞法,上師對他講:“我的大圓滿法是一生成就的大法。晝思維即是晝成就﹔夜思維即是夜成就。”但因米拉日巴心存傲慢的緣故,他的修持並未取得如上驗相。上師於無奈之中,只好向他介紹瑪爾巴羅扎瓦。而當米拉日巴一聽到瑪爾巴上師的名字時,便立即生起說不出的歡喜,以至全身汗毛直豎,淚如泉涌,剎那間就斷盡了心中的所有分別念。後來,他想盡辦法來到瑪爾巴上師的身邊,恆時依止、精進修持,最終取得了大手印的最高成就。因此,當我們在具體接受某種傳承體系之前,一定要審慎觀察此傳承是否對應自己根機。一旦確定了自己的修學法門,便要一門深入下去。真正登堂入室之後,即使是其中的一個偈子,了達了它的內、外、密的密意後也會對自身產生無窮利益。當然,這一切都要求我們在得到法要之後,一定要著手精進修持,方可現出功效。
然而,了生脫死的智慧雖然恆時存在,有些人卻不願舍身求法。他們因貪戀此世人身之種種所謂妙欲享樂,而發願來世再行修學,這種做法實在令人扼腕痛惜!如今,我已將甚深的大圓滿法傾囊傳授,蓮師、貝瑪莫扎、無垢光尊者以及麥彭仁波切等歷供傳承上師的珍貴教言,我也對大家和盤托出,這正是修法的大好時機,萬萬不可借口將修法希望寄托於未來,而當下與這些殊勝法要失之交臂。古人雲:“明日復明日,明日何其多,我生待明日,萬事成蹉跎。”故而我們不要為自己放逸的行為文過飾非﹔也不要以前世造過如山的罪業作為不能證悟之借口﹔更不可妄說什麼今生不具備證悟的條件,留待來世再努力參學吧。我們每個真正的修行人都應當發願:即生一定要證悟大圓滿!
目前還流行著這樣的一種觀點,即認為大圓滿的不共根器在修證達到一定境界之後,就可以放棄一切勤作行為。就究竟密意而言,此乃針對大圓滿的不共所化,亦即一生成就者而宣說的無修之修法。至於其他的一般密宗行人,顯而易見,則並非各個都屬於頓悟根器,這些人就必須依賴精進地行持善法以獲證悟。
同時,世間上居然還存在著這樣的傳言,說什麼聽受大圓滿竅訣之後禁止讀書、誦經,不可以聞思佛法......對此,若是上根利器者,不妨如是行持,但也絕非如傳言所謂什麼“禁止”修持之類。只不過對他們而言,一悟頓休而已。如果其他人也盲目效仿,則必墮深淵,因他們根本不具備頓悟的能力。如果也耽於斷空見,則出離生死定當無期。佛經中也一再指出,依貪嗔痴所生之業即為惡業,不依貪嗔痴所生之業即為善業,只有證悟空性才是斷除三惡業的根本智慧。許多傳承上師花費畢生精力勸誡眾人,在精進修持無上大圓滿的同時,還要行持善法,比如麥彭仁波切在《二規教言論》中就對此多有述及。所以,當我們想真正契入菩提正道,就應當時刻觀察自相續。在沒有得到究竟證悟之前,一定要謹慎取舍善惡,做到黑業、白業了了分明。一般來講,大圓滿行人可借行持善法獲得暫時的人天福報,及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並最終斷除輪回、究竟涅磐。若不行持善,這一切就無異於鏡花水月,所欲之事業永不可能成辦。本來,為獲得一切暫時的安樂,修行者一定要勤行善法﹔若欲獲證涅磐則必須依賴無有勤作的殊勝法門。故而我們應當雙管齊下,在勤行善的同時修持無勤大圓滿,如此一來,不僅解脫的把握較大,也較為安全。因為大圓滿雖屬無勤、無漏之法,但修行人若不具備相當境界的話,貿然斷除一切善行後的處境將會十分危險。因而對於大圓滿的七大希有句,十二金剛大笑之密意,我們每個人都應時常揣摩,細心領會,以便窺得其中堂奧。
還有一些人又墮入另外一個極端:在學法因緣具足的時候,卻又以磕頭、繞塔等勤作的方式去求得證悟。這樣做肯定會有無邊功德,但證悟大圓滿主要依賴的是行者對上師的無比信心,以及內在的精進,而不是單純依靠行為方面的勤作。所以,這種作法仍然帶有對法相的濃厚執著,我們每一個人也應時刻警惕。
如今,我們已有幸值遇了一切諸法的頂乘---無上大圓滿,這是大家多生累劫所積功德的顯現,對此,每個人都應生起無的歡喜心。無垢光尊者也忠告過後人,不要發願將來修學,而應立即著手修證,爭取一生成就。作為大家的上師,我雖不敢自稱已經證悟,或者修行境界高深,但自認為對大圓滿還是有一定的體會和見解的,因此總希望能把自己的修行體會與大家共享,讓大家也能通達它的甚深密意。不過令人遺憾的是,卻總有一些人對此持有偏見,認為我在公眾面前傳講的竅訣不夠殊勝,似乎我有意有所保留。實際上,不論我單獨對一人傳講,還是面對數千之眾,我講的都是一模一樣的甚深教言。除此之外,我不會再有任何隱瞞,故而希望大家一定要珍惜!
但是在這個末法時代,任何人修法也不可能沒有違緣,即便是接近登地的聖者,也會遭受種種困苦和挫折。然而,只要值遇障礙時不退失信心,堅定地祈禱上師三寶,做到不為外境所束縛,那就一定會得到相應的加持和庇護,從而迅速取得成就。
實際上,修行人的內心一旦具足正念,即使外境上有天魔外道的百般會倆也不會被其傷害,魔王波旬當年就曾在佛陀面前親口承認過這一點。從本質而言,天魔外道並不具備從實質上毀壞一個三寶弟子的能力,因而如果我們信念堅定,哪怕僅僅念誦一遍《普賢行願品》,都能遣除它們的無盡損害。以上這些,都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宣說的珍貴教言,作為後學弟子,我們必須相信這些金剛語,因為在這個世界上,只有他老人家才是絕對不虛語、不誑語的真實語者。假如我們對此尚不能生起堅定的信解,甚至還要妄加懷疑,那就只能證明自己的狂妄、愚痴之輩了。
目前有許多修行人一旦在社會上擁有一點點名氣,便會驕橫、自以為是起來。他們會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一貫正確。因而不需要再接受任何人的批評與建議。這些人往往都是一些淺薄無知、名不副實之徒。而他們身邊一些盲目的追隨者,也大多是不辨是非之輩。現代人中的絕大多數都可謂愚昧無知,根本不具備區分智者和愚者的能力,能慧眼識人的實在是寥寥無幾。
在五濁惡世之所以會出現這些現象,完全是因為現在的人根本就不重視出家的內證功德,他們看重的只是一個師父的外表與名聲。日久成習,這些人當然就會失去對他人品質的判斷能力。所以世間人常常被人誤解,或是誤解他們﹔背離僧侶規則的非法之徒,卻常常被認為是無拘無束的證悟者﹔明顯的破戒行為,硬要被人們當作獨特的善巧方便﹔陰險狡詐者被認為具有很高的智慧﹔凶殘暴虐之人非要被當作渾身充滿英雄氣概﹔而惡意中傷他人、搬弄是非者,世人反交口稱贊他能言善辯、口才出眾......
現在的人本身就缺乏聞思修,因而又怎能辨別善惡?
其實,衡量一個出家僧眾的標準只有一個,那就是看他內在的悲與智﹔他有無舍已為天下眾生的悲心,他有無證悟法界實相的智慧。可惜的是,世間人卻總是背離這樣的標準,有意無意地被愚痴之見所左右。每當看到這些,我都會心生厭煩!
這更加讓我想起了無垢光尊者的上師。當尊者年幼時,他非常擅長辯論,結果竟因此獨怒了許多敗在他手下的僧人。最終,那些人竟企圖將他從僧團中開除出去。這時的尊者只能無可奈何地要求父親帶自己回家。豈料尊者的上師卻對尊者的父親說:“你兒子是一位班智達,請你不要帶他回去。”並且還當眾禁止僧團開除尊者。最後,無垢光尊者果然不負其上師之望,成為寧瑪巴的一代宗師。可惜的是,像尊者的上師那樣具有遠見卓識的人,現在已越來越稀少了。
在藏傳佛教的歷史上,與此相反的例子也同樣存在:當所根索仁波切在求學期間,缺衣少食,生活十分艱苦,他於萬般無奈之中只好前往另一座寺院,去投靠自己的哥哥。但令他萬萬沒有料到的是,自己的哥哥竟中一位薄情寡意之人,他僅僅送給根索仁波切一塊大蒜,並且要他不要說出身份,以免他自己受牽連。想到同胞兄弟的手足之情都已是這番光景,根索秋扎仁波切在傷心而又無奈之余,便將施與的大蒜綁在腳上,一邊走一邊反復地自言自語:“我的哥哥不讓我說出我是他的弟弟......”
除去以上種種不如法之行為,現在還有許多表里不一的修行者。例如有人開口閉口都不離無常,似乎他已將萬法的本性參透。實際上這種人卻牢牢執著諸法為常有,並終日忙碌於積累財富,其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得到今世的利益﹔另外有部分人則整天將慈無量心的悲無量心掛在嘴邊,但若詳細觀察其相續,我們卻難以發現他們有一絲一毫的菩提心。這些偽善之徒即使對叮咬自己的蚊蟲也不放過,往往按捺不住地要將它們立即拍死﹔還有些人經常說什麼人生如夢如幻,實際上他並未領悟其究竟涵義。看看他們追名逐利、散漫度日、完全沉湎於世俗事物當中的情態,我們就可了知這一點﹔還有的人尚未調伏自己的相續,便號稱已是具足法相的善知識,故而經常輕視、詆毀他人。他們甚至狂妄到還要觀察上師的所謂“過失”,並對持戒清淨的大成就者也進行種種歪曲和誹謗。這種人的行為狂放、無知、自造罪業,早已成為佛教內部的老油條。其思想就如同盛放酥油的牛皮口袋那樣冥頑不化、無法調柔。
而有些人在外在的顯現上,行持倒是比較精進,然而他們的內心境界卻不能與之般配。想當初華智仁波切在翻身上馬的同時,即可瞬間就觀想到七百位聖尊,其修證程度於此就可見一斑。我們當然也應在這方面要多加努力。例如頂禮的時候,就應將上師三寶及其他聖尊觀想清楚,單純貪圖速度快並不如法,這在《大圓滿前行引導文》中已有明確要求。此外,誦經念咒也應吐字清晰、發音準確。現在,有的維那師甚至不能標準地念誦一遍《普賢行願品》,這種現象真是令人非常失望。
還有些人只注重身、語方面是否清淨,也就是說他們只關心外在的威儀,卻忽略了內心的起心起念。這樣即就是他們說起話來再小心謹慎,內心也並無多少功德。這樣做就猶如一個人只關心洗臉、洗澡,以便使皮膚潔白干淨,但卻從來不懂得清洗靈魂一樣。其實,如果我們要真正進行清洗的話,首先應洗淨的便是自心中的貪、嗔、痴的種種妄念。否則,我們絕對不可能行持貨真價實的賢善行為,只能依靠一些虛假的舉止來掩飾內心的蒼白,這豈不是自欺欺人、表里不一?
現代人往往還流於散亂,不能甘於寂寞,大多數人都喜歡到喧嘩的場所打發時光。如果日常生活中有個什麼風吹草動,大家也都會興致勃勃地議論紛紛。如果身邊有糾葛發生,人們便更加興奮莫名。所謂的安分守己者就躲在一旁隔岸觀火,而好事之徒則更會以說三道四為之推波助瀾。龍猛菩薩在《親友書》中曾宣說了觀看聚會的過失,並要求大家應將身體安住於房屋中,自心應安住於身體中。華智仁波切在《自我教言》里,也講述了作為一名行者應當時常安住一處的道理。然而,現如今莫說不觀看聚會,或者時常安住一處,就連大家講話時的嗓門也變得越來越粗大。其實,作為修行人平日里應當心性調柔、輕聲慢語,千萬別隨意高聲叫喊。當然,如果遭遇災難或重大事件,則應另當別論。
提及出家人不能流於散亂,也許有人會反駁說,我們這里聚集了這麼多的僧眾,能不散亂嗎?在西方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的眷屬更是多得數不勝數,這難道不也是散亂嗎?如此質問的人實則並不清楚散亂的內在根源---人數之多寡並非造成散亂的根本原因。如果心念容易為外境牽染,即便獨居深山,也會產生如是之過患。
現在,還有些人自認為是金剛上師,但他實際上從未修持過任何密宗儀軌,更談不上生圓次第的種種境界。不過他卻敢經常泄露秘密(所謂泄露秘密,是指於非法器前宣講密法),失毀密戒。有的人從未得到過密乘灌頂,也沒有聽受過任何教言,既無圓滿的念誦儀軌,更不了解密續部的究竟涵義,就輕率地向他人傳授灌頂,或行持其他密宗事業,這樣一來勢必對密法造成極大的過患。本來,根據儀軌要求,無論主修任何密法都必須將主尊的心咒念誦圓滿,同時還得閉關六個月。如果念誦尚未圓滿就為他人灌頂、開光,或者從事其他一些法事活動,這種行為則肯定不如理如法。無論是開光還是灌頂,都可求開光者及灌頂者將本法修持圓滿。
另有些人因主修魔王法而獲得了魔加持,並因此具備了些許能力,從此就開始攝受起弟子來。這些人雖然也可以治愈一些疾病,並讓其門下弟子獲取一些財富,或者得到其他一些暫時性利益,但卻永遠不可能使自他獲得究竟恆常之解脫。而且這種情況再進一步發展下去,便很有可能著魔著鬼,以致把自己搞得顛倒錯亂。就一般情況而言,修行人只要專心祈禱上師三寶,不必修持其他護法、神祗,就可成就所願。要知道,在我們賴以棲身的世間,或隱或顯的鬼神雖然多得難以計數,卻鮮見具有菩提心者。故而,修行人對他們決不可生起太大信心,更不能對其出世間的能力產生妄見。也許有些上師證量非凡、境界高深莫測,但即使如此,他們在調化弟子時,還是應該在顯現上做到嚴格要求自他,並謹慎行事。過去的敦珠仁波切和阿寫喇嘛均是已證悟無上大圓滿的瑜伽士,像他們這類上師即便行持禁行也不會產生任何過失。但如果他們的某些弟子在尚未通達無有勤作的本性實義之前,即使身處在如他們二位一般的大菩薩面前,最好也還是要精研戒律並如法修行。否則的話,他們依然會墮入歧途。第一世敦珠仁波切在世的時候,他有一位弟子曾殺害過眾生的生命,但他卻還自我辯解說,是在以所謂無有執著的方式殺生。這種說法顯而易見是一種借口與夸飾。
一般而言,有些高僧大德往往因害怕為名聲所累,故而決不貪計個人聲譽,他們常常以苦行僧的面目調化眾生﹔而還有一些大成就者則會以種種利益救度有情。想當年,華智仁波切和貢珠雲丹嘉措都是著名的成就者,並且私交甚篤。當時,貢珠仁波切在石渠的弟子很多,起居坐臥如同眾星捧月一般,身邊的馬匹和其他財富也多得難以數計。有一次當二人共處時,華智仁波切對於貢珠仁波切的聲名顯赫及財福廣積心生厭倦,便對身邊的人說:貢珠雲丹嘉措如今已聞名遐邇,財富豐饒,像我這樣的苦行僧再逗留於此,恐怕會大煞風景,我還是走吧。貢珠仁波切在得知此事後,再三祈請華智仁波切能留下來。於是華智仁波切便以開玩笑地方式說道:“當初在西窮晉美土登南嘉面前聽聞佛法的時候,我們倆不但衣不蔽體,而且房屋簡陋,還要時常遭受眾人的欺辱。當時為了果腹,我們還經常結伴到外面乞討、化緣,這些事情不知你現在是否還記得?如今,你已成為著名的高僧,也不再需要我為你做什麼了,我呆在這里還有什麼意義呢?”聽聞此言,貢珠仁波切無奈地解釋道:“你千萬不要這樣看我,有些事情,我根本就是迫於無奈而行之,實則絕非貪圖個人利益......”聽到摯友如此這般的回答,華智仁波切便報以理解的點頭贊許。想想這兩位震古鑠今的大德,一位以貧窮僧人的形象度眾,一位則以富裕僧人的方式饒益有情﹔再體會一下他們那無私的境界,相形之下,那些從內心深處貪圖名聞利養的人,又有什麼可值得世人敬仰的呢?
作為一個修行人,看到即便他人依靠非法途徑獲得大筆財富,過著奢華的生活,也不應心生羨慕---因為假如不能修學佛法,再好的世間妙欲也無意義。世間人經常誹謗具足淨戒、精進修持,但是生活儉樸的行者,說他們冬天要化緣,夏天也可化緣,認為他們是不折不扣的可憐蟲。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:這個家徒四壁、一貧如洗,卻仍然沒有忘記行持善法的人,才真正具足無邊的功德。試想一下,就連本師釋迦牟尼佛住世期間在顯現上也要托缽化緣,更何況其他的修行者?!因此,某些在世間被稱為有福報的出家人,如果不行持善法,又怎麼能算得上具有真正福德?而一個行持善法之人,當他以清淨心四季化緣時,誰又敢說他不是具有真正福報之人?
在這些把出家當成謀福利的人當中,他們所執持的教法,其教義無論與顯宗的經典還是密宗的續部均不相符合。這樣的教徒又怎能不令人疑竇叢生、望而生畏呢?還有些人將自己內心的迷亂顯現誤認成光明智慧,把凡夫的分別念居然也當作了清淨法性。有些即使在修持無上大圓滿之脫噶的人,也會這樣誤入歧途。無垢光尊者和麥彭仁波切都曾鄭重地告誡過後學弟子,修習脫之前必須證悟自性本來清淨的面目,否則這樣的修習便毫無任何實在意義。
令人吃驚的是,現在竟然有許多人聲稱自己於某某境界中,親見了上師、佛像、本尊等境相。對於這種人,大家必須認清其真實面目,千萬不要聽任他們信口開河。也希望這幫妄語之人要警惕因果報應。
第一世敦珠仁波切住錫喇榮溝的時候,當地有一位名叫阿切桑給的修行者。他時而將帽子戴在頭頂,聲稱自己生有肉髻﹔時而又自言能夠飛翔。可當他真的從高高的房頂縱身躍下時,他又跌傷了身體。有一次,他又自稱自己擁有許多伏藏品,並要求敦珠仁波切予以鑒定。敦珠仁波切在看過之後,直率地對他講道:“這些並非真正的伏藏,你可能是著魔了。”然而,阿切桑給並不相信敦珠仁波切的話,他在堅持認為自己的“伏藏品”貨真價實的同時,又誹謗敦珠仁波切是因為嫉妒心理才否認它們的價值。以後,他又找到另一位大成就者鑒定“伏藏品”的真偽,結果是依然得不到認可。不過他仍然固執己見,不知悔改,直至後來遇到班瑪江參。在他的指點下,阿切桑給最終來到了蔣陽親哲仁波切面前要求再次予以鑒定。蔣陽親哲仁波切則善巧地為那些伏藏品作了簽字,同時要求他念誦一千萬蓮師心咒,說只有如此才可以顯示鑒定結果。在他按照要求將蓮師心咒念誦圓滿之後,他有一天忽然看到一句出家人應聲墜地,從此才翻然醒悟過來,並開始向真正修行者的方向轉變。實際上,阿切桑給當時確已著魔,他是依靠咒語的力量和蔣陽親哲仁波且的殊勝加持,才得以遣除違緣,恢復正常的。通過這個例子,我們可以得知凡夫所見的境界並不一定真實可靠,他之所以晝夜都見到諸佛菩薩的種種形象,不過是因為其風脈明點於外境方面有所顯現而以,這絲毫也不值得歡喜和夸耀。以後當我們也遇到這種情況時,千萬牢記切不可於匆忙之中,以自我吹噓心向他人喧稱自己已親見了上師本尊。否則這樣說就相當於徹頭徹尾的大妄語!踫到這種情況,觀察自相續的真實狀態才是最為重要的判斷方法。
總而言之,我已經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強調了:作為一個修行人,他外在的形象可謂無足輕重,最重要的實乃洞悉自己內心的狀態。對於那些執著於外表的人,對於那些珍愛並相信自己分別念的人,我們應當懷著無限的悲憫之心,向他們指出這些深刻的道理。
現在,還有的修行者在自相續中沒有絲毫的慈悲心,卻借助憤怒修法降伏他人。這種所謂的“誅法”,只能與菩提大道背向而馳。
曾經有這樣一位出家人,他有一次到紅原縣化緣。當問及一戶人家的生活是否平安時,主人回答說:“很好!”孰料他聽到此話後,心中卻大為失望。因為假若此戶人家恰巧有親人去世,他就有機會為其念經超度,這樣他就可以得到一些財物供養。像這樣的修行者,心地是多麼邪惡!其行為必然會距究竟解脫越來越遠。
還有些人開口閉口說什麼宇宙萬法皆空性,宣揚內心,外境皆不存在,因果輪回亦復如是。其言下之意,就好像迷亂顯現中的眾生已經是佛陀一般。這些人還誹謗地道功德是不了義的法要,似乎他們已經完全證悟了空性,實則這群人不過是自欺欺人地墮入斷見而已。對此,無垢光尊者在《如意寶藏論》和《大圓滿心性休息》中都進行了專門破斥。雖然大圓滿的究竟心法中存在著本來無生的大空性境界,但這種大空性卻與斷見派的“空”有著天壤之別。這些人並不了解勝義諦中的空性和光明智慧,竟將斷滅空當作心的本體,在這種見解的支配下,即就是他們在精進修持,也只能獲得世間的有漏禪定,而不可能通達顯密最深教義。與此相反,有些人雖然不能闡述大圓滿的義理,但他們的內心卻已得到最高的修證果位,這樣的修持才具有真正的意義。而那些斷見派法師,雖然窮其一生在聞思修持,也不可能證悟聖者的究竟密意。如果他們再輕率地向眾生開示所謂猶如虛空般的空性---即將斷滅空見傳授給他們,相對於某些行者證悟甚深實相後的教導而言,他們的過患,也將猶如虛空一般無有窮盡。這樣的修行人如若再不警惕,必將墮入否認空有不二的歧途而無法自拔;他們既不能證悟心的本性實相,因而對遠離一切戲論的法性本性一無所知﹔同時還不負責任地說什麼一切分別念均系於法身,故而勸告他人不要遣除這些分別念。這些口頭上宣講出來的內容,無非是他們自心的迷亂呈現。對此,無垢光尊者在《法界寶藏論》中,曾進行過專門的論述,而《大圓滿心性休息》中對法身與阿賴耶識之間的差別,也分析得條理分明。以往,我在傳授《大圓滿心性休息》時,已將覺性本體、覺性妙用所顯現的智慧,向大家闡述得十分清晰---假若所持分別念即是法身,那妙用和本性也將無法區分。
還有人根本不了解覺性遠離一切戲論的本質,他們反而將暫時的風心覺受執著為是究竟實相。這種人這麼見聞覺知下去,只會使自己的貪心增上﹔煩惱無窮,來世也必將墮入惡道。也有人對其他宗派的論典、續部、乃至佛陀教法概不承認,覺得只有自己所著、所傳、所修才舉世無雙。如今,像這樣的世間種種邪道也並不罕見。還有人認為自己實修的證量非比尋常,他人聞思顯密經續實在是愚不可及。其實,在一切善法中,聞思的功德特別超勝。因為聽受佛法是所有功德之基礎,即使從頭至尾圓滿地聽受一切課,其功德也無量無邊---單憑這一點,就足以遮止轉生惡趣。喇拉曲智仁波切指出,誰若誹謗聞思,誰就不會踏上真正的解脫大道,否則,石女也可生子。薩迦班智達則認為,如若不曾聽聞教法,修行就不可能取得成就。故而,那些只願打坐參禪,不僅自身沒有深入了解教理之願望,反而將聞思看做修道障礙的修行人,他們的觀念實在荒謬。即使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前,也於眾多善知識面前聽聞過教理,並發願恆時聞受佛法。如果不憑借聞思之路就能取得成就,那真正是天方夜譚了。
也許有人會對此心存疑慮:普賢王如來證得佛果、緣覺菩薩證得阿羅漢,他們均未經過聞思,那麼我們為何一定要特別強調它呢?懷有此種疑問的人,其實並不了解事物的本來實相。首先,普賢王如來是最上根利器者,無人可與之相比,其次,緣覺菩薩是最後有者,於多生累劫之中聽聞了無數佛陀言教,直至此生才最終成就,我們亦不敢與之相較。故而,作為因地凡夫,若想獲得究竟解脫,不依賴聞思還能依賴其他什麼途徑呢?那些除了修習禪定以外便一無所知的人,實際上極易陷入修法的迷途,因為如果不具備般若正見,那他們則不可能真正做到舍棄世間八法。所以,哪怕僅僅聽聞一句佛法,也具有無量功德。
然而時值末法,眾生剛強難化,行持善法都已成為對他人的苛求,更何況要求人們都深入經藏呢?縱觀世間的這種種現象,皆因眾生為宿世業力所牽,行動毫無智慧所致。
許多根性下劣之人,對上師苦口婆心的教誨也不能銘記在心,即使了解了佛法教義,仍然要屢屢犯下各種罪業。這些惡業的根源必須鏟除,否則就無異於出賣佛法,其過失可大過山王。要知道事物的發展往往出乎意料,少數人毀壞戒律,就有可能為整個僧團帶來毀滅性的打擊。因此,我們每個人都應謹慎行事,注意不要玷污上師乃至僧眾的聲譽!
如今,佛法的蓮花已經無奈地枯萎、凋謝,引人解脫的明燈恰如西山的落日,只留下一抹感傷的晚霞。而濁時眾生的無邊過患,卻猶如大海一般廣闊無垠、橫無涯際......
正因如此,我們才一定要發願斷除自身的種種貪執,趣向寂靜之地,修持甚深佛法。這樣,我們才能走向最終的解脫。而所有教法當中,唯有大圓滿的意趣最為深奧,成就最為速疾,加持力也最為殊勝。作為大圓滿的修行者,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善待這一手中的如意寶呢?!還有什麼理由支用各種污言穢行與骯髒之意去玷污它呢?!
留言